“秋冻”巧穿衣,一冬好身体

时间:2022-09-28 04:31:54

立秋、秋分、中秋……随着一个个带秋字的节气如期而至,妈妈们又开始为孩子加衣添裤而费心思了吧?老人说:要想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可是缺乏经验的妈妈们还是有些犯嘀咕:究竟穿到什么程度算三分呢?万一冻坏了孩子又怎么办呢?别急,看完本文你就心中有数了。

孩子也需要“秋冻”

在初秋时节,随着气温的降低,我们不急着添厚衣,并且有意识地从事一些耐寒锻炼,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秋冻”确有科学道理,传统医学认为,孩子属纯阳之体,阳气偏旺,过早保暖有助长阳气而消耗阴液之弊,容易招惹燥咳甚至感冒等疾病临身。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孩子体温一般都要稍高于成年人,而且偏爱活动,穿戴过多既限制活动,又容易出汗,着凉生病的风险反而增高。

所以,当秋季到来,特别是在初秋阶段,气温稍稍由热转凉时,适宜的凉意刺激能促进孩子体内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适应低气温的能力。换言之,孩子会在气温逐渐降低的环境中,获得一定的耐寒力,为日后过冬奠定基础。

不过,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秋冻”,体弱多病的孩子以及周岁内的小宝宝不宜,父母切忌盲目效仿,给感冒、气管炎等秋季高发病以可乘之机。

“秋冻”原则要适度

适度!这是父母务必记住的“秋冻”要点。看看秋季的气温规律,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仅早晚略有下降;仲秋气温虽说开始全面减低,但“凉而不寒”。这两个时段都是“秋冻”的好时机,也可以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对孩子的衣裤进行“微调”。因为人的体温总是要保持在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另一方面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

那么,如何评判“秋冻”适度呢?那就是确保“四暖”,即孩子的手、肚、背、足等四部位要温暖。

手暖 表现为孩子的手心温热而无汗。如果触摸有凉感,或者皮肤出现花花的犹如蕾丝般的花纹,意味着“秋冻”过了头,应立即增加衣裤。

肚暖 肚子受凉是引起孩子腹痛、腹泻的原因之一,任何季节都要注意保暖,以保护脾胃功能。如围一个小肚兜就是一个好办法。

背暖背暖则肺部安,可避免孩子咳嗽,减少呼吸道疾病入侵的风险。以暖和无出汗为宜,若活动引起背部出汗,反而会因背部湿凉而患病。最好给孩子背部垫一条小毛巾,活动后及时更换。

足暖两脚汇集了大量经络与穴位,皮肤神经末梢丰富,对环境温度最敏感。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足冷是诱发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患的罪魁祸首。

落实“秋冻”四技巧

如何落实孩子“秋冻”呢?关键是既要让孩子接受一定的凉爽刺激,又不至于着凉而引起感冒等疾病。为此,以下几个技巧值得推荐:

灵活机动穿衣裤:孩子对气温的敏感度比成人高,加上入秋后的温度变幻莫测,特别是初秋时节,一天之中温差较大,早晚偏凉中午偏热,故不要一套衣裤从早穿到晚,中间应酌情给予增减,如早晚多穿一点,中午少穿一点。

别忘穿内衣:柔软的棉内衣既可吸汗防暑,还能让空气保留在皮肤周围,减少体热丢失而保暖。注意不要用绒衣绒裤做内衣裤,虽然绒衣绒裤柔软、蓬松、保暖性好,可绒毛很快会因汗液和皮脂的缘故变得黏结发硬,给孩子稚嫩的皮肤带来隐患。

衣裤增减可按三个“少一件”来办理:天热时比父母少一件,活动时比安静时少一件,中午比早晚少一件。

用好帽子:帽子的功能很多,白天太阳较强可以遮阳防暑,早晚天凉能够防寒保暖,一举多得。

另外,还要提请父母注意两点:一是孩子“秋冻”不要只讲“冻”,要与运动结合起来,到户外做一些耐寒锻炼,以不打喷嚏、不流鼻涕、不打寒战为底线;二是到了晚秋(10月下旬到11月份),气温下降明显,凉意中已有寒气了,意味着“秋冻”该结束了,应增加衣裤准备迎接冬季的到来。

上一篇:安徒生的信使 下一篇:世界有多大?我教孩子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