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时间:2022-09-28 03:47:50

9月25日,本刊记者在北京锦秋国际大厦24层,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见到王静,墙上挂满她登山时的照片,背后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奖杯及一些形色各异的石头,都是她从雪山上捡回来的,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希夏邦马、罗布杰、北极……它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高峰。

一身艳红的连体羽绒服和雪山靴、护目镜、安全绳等放在办公室一角的大柜子里,这些都是王静经常要用到的装备。

登山,是王静在事业与家庭之外的选择,对于“为什么登山”,她愿意引用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她更愿意这样玄妙而富有深意地引申:“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亦动亦静的诗意

王静说,站在山脚下的人,都想站上顶峰。这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有探险的基因。或许王静的探险“本事”从小就有。

王静在四川资阳的山村长大,小时候就特别好动,男孩子性格。放学后,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羊、爬树、掏鸟窝、摘野果、编鱼篓、在泥巴上乱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说王静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王动”才合适。

一些熟悉的朋友称呼王静为:飞雪静静。王静喜欢这个称呼,飞雪是灵动的,让人联想到漫天飞舞的雪花;静是她的名字,又有安静、恬静的意思。动静结合,飞雪静静听起来就是一个集冒险与平静于一身的女子的名字,你不禁会想起在雪山漫天的雪花飞舞,她镇静的伫立于山峰的情景。

飞雪静静爱好极限户外,但长相一点不“户外”:娇小,白静。与我想象的皮肤晒到脱皮、嘴唇爆裂的登山家的形象有很大差别。王静说,在登山时,她特别注意“形象”,每天都需要涂抹保湿防晒霜,然后用头巾尽可能把脸遮挡得严严实实,通常只留一只眼睛在外面,还戴上太阳镜,防止强紫外线的伤害。在不登山的闲暇时光,自己却喜欢安静地喝茶、看书。

而她,甚至在登顶的那一刻也表现得很平静。“到山顶的时候,大家状态会很high。我很少有那种特别兴奋的感觉,我一般都相对比较安静,可以看我的记录片,我在山顶上说话都很稳。”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件事情真的超乎你想象。第二个原因也许我的性格就不是那么夸张。对我而言,登顶也就是你仅此到了这里而已。因为就登山来说,下到山底下才是真正的安全,90%的山难都发生在下山。”

感性和理性的哲学

2007年7月,王静第一次尝试攀登8000米级雪山―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的时候,高烧到39度,身体处在很差的状态下,王静坚持向山顶进发,天气恶劣,本无太多攀登经验的她,生平第一次遭遇雪崩和12级大风,寒风裹挟着雪块打在头上,吊在雪壁上的她只能下意识紧紧握住主绳,想拉动绳子上去却没有力气,用牙齿咬,唾液因低温都冻住了。王静一度感到绝望,“我一定要活着回去”。最终,身材娇小的她却第一个登上了顶峰。

2012年,在前往珠峰南坡大本营的途中,有一座金属纪念碑,碑上记录着年份、人名、国籍等许多信息。同行的朋友没有仔细看内容,很认真地问王静,碑上怎么没有你的名字?其实,那些名字都是代表攀登珠峰遇难的人。

晚上,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王静想起那句话,“怎么碑上没有你的名字?”自己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难道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会刻在那闪光的碑牌上?

的确,死亡是每一个探险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茫茫的雪山之中,稀薄的空气、陡峭的崖壁、极寒的天气、突然而至的暴风雪,甚至瞬间的幻觉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危险。

“我想起电影《战马》里的台词,男人一生应该干点冒险的事,我觉得女人也可以。登山既感性又理性的一项运动,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登山大家都知道,8000米的山峰全部都是有死亡率的,然后你又想去攀登,那是不是挺感性的事情,但是你想安全地回来,毫发无损地回来,是不是需要一个非常理性的决策?登山若遇到生命危险,需要综合很多经验判断形势,懂得放弃,这又很理性。”有一次挑战珠峰时,在海拔7800米处,王静选择了放弃,“普通队员到1300米处就带上氧气,我没有戴,感觉自己可以试一试,当不行的时候,内心会知道,可以放弃。”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静学会了对生命的思考。“当你直面死亡之后,你的心胸会变得更加坦荡,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纠结的。”因此,即使在高海拔攀登的极限环境下,她仍通过微博与网友保持亲密互动,将攀登过程中所收获的美景和独特人生体会即时分享,让更多热爱户外生活方式的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高山探险运动的魅力。

让王静有感性和理性不同认识的不仅仅有登山,还有她的婚恋观。谈到婚恋观,王静却连说“哪有什么婚恋观,当时完全没概念”。就是“跟着感觉走”

王静与她的先生――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发强识于1993年,彼时王静才19岁,已离开四川老家,在广西北海一家餐厅工作。盛发强比王静大6岁,大学毕业后,自己砸了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的“铁饭碗”,只身来到北海,开了一家只有3个人的小印刷公司。在他骑单车跑印刷业务的时候偶遇王静便怦然心动,而王静也觉得“接触两次,就觉得就是他了,就有非他不嫁的感觉”,但王静选择盛发强不仅仅是因为有感觉。“当时觉得他人也很实在,说的话也很让人相信,做的事情也很让人佩服,用现在的话就是看未来,他说潜力股。”

“现在人择偶,就是这个条件那个条件,我觉得谈恋爱应该和做企业一样,先不要不要看他的背景,要有车要有房,要有什么样的长相什么样的面貌,有条条框框以后,就把人限制在那了。择偶既要理性,又要感性。”

就在采访王静的当天晚上,王静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当有大学生问及如果想创业,该如何选择创业项目时,王静幽默地回答,“有些事情就像谈恋爱一样,得有感觉,探路者真正意义上是从一顶帐篷开始的,我和我先生去参加博览会,发现了一个专利帐篷产品, 5秒钟打开,5秒钟收起,我先生是做地质勘查的,所以他经常在户外,我是在山沟沟里长大的,所以就觉得特别好,肯定能卖,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专利买下了,就去学习了,生产了,销售了,所以我说就像谈恋爱一样,对上眼了。”

梦想和现实的节奏

在北海的博览会上拿到帐篷制作的专利后,王静夫妇发现她们忽略了销售问题,这些帐篷怎么卖出去?开始,他用最原始的办法,在北海沙滩,顶着烈日支起地摊,200多元一顶,但最多一天卖10多顶,很多时候“剃光头”不开张。后来,盛发强就跟王静商量一起出国,王静不同意,“去国外干什么,端盘子吗?”1998年,她们决定去北京发展。于是,1999年1月11日,探路者在香山脚下的巨山农场两排低矮破旧的平房里诞生了。为了减少花销,他们自己平整院长,粉刷房屋,挖冲水厕所,烧暖气,还在院子里用砖砌了简单的乒乓球台。而如今,探路者已是从生产一顶帐篷发展到市值几十亿的户外行业领军企业。

而王静说,她也从来没想到过探路者会上市,曾经,当公司利润达到200万的时候她就觉得很开心了。“可能有的人一开始创业就说要做一个上市公司,而我目标低,但当你一步步接近目标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我做到这个,我可以有更大的目标,再实现起来会比较容易。”

做企业如此,登山也是如此。尽管王静现在已是被誉为“高山雪莲”的奇女子,登顶过7座8000米雪山,足迹到达过地球三极。但她曾经从来没有过珠峰梦。只是2007年,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她第一个登顶,而且她看到登过8千米的人也不过如此,所以那个时候她觉得自己有机会时可以去尝试,就此和登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2007年攀登卓奥友时认识了年轻的王静,当时他对这名娇小的女登山员还心存“排斥”,因为她是一个没有经验的菜鸟,用队友的话说,就是“太阳出来,静静就出发;不到月亮出来,静静就不回来”这个小女子之前既没有雪山结组经验,更没接受过攀冰攀岩迅雷,如此“”,不仅登顶无望,还可能拖累整个队伍。但是王静用行动纠正了他的成见。2008年10月,王静和他一同登顶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马;2009年,他们登顶了海拔8156米的玛纳斯鲁峰;2010年,他们从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

2011年,王静登顶洛子峰,当她穿过重重山谷,穿过“哗哗流淌的冰河以及挂着绿色毛茸茸状的绒柳”时,她“看到了大片大片粉红色的杜鹃花迎风绽放,山谷远处雪花飞来,洁白的雪花在空中悠然飘着翩翩起舞,然后无声地落在古老的胡须树上”,她想到了“丛林中长袖善舞的绿衣仙子,觉得这景象美到了极致”,她听到了“远处山谷中的激流声和各类鸟鸣不绝于耳”,她在日记里满怀诗意地写道:“办公室没有清风朗月,山水却能唤醒你的灵魂。在这样原生态的环境中,人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清澈明净。”

当然,登顶的过程,并非都是诗意,其中的艰辛和感悟只有王静最清楚“当你抬腿的时候,每一步非常艰难,当12级风吹过来的时候,整个人轻如鹅毛,你能回去吗?你不能回去,只能弓着腰,蹲着,趴着往前走。所以有时候我会有一个感悟,做任何事情,最怕的就是迈出第一步,真正当你在路上了,就没有什么可想的了,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往前走,你的目标就是在那里,可能不是一次到达,也许你还会折回来,但你一定是离目标越来越近,当你到达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又会设一个新的目标,或者叫理想,或者叫梦想,当你走上去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没你想象的那么难,甚至是超乎你预设的目标,做得更好,这有点像随缘,走一步算一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的随缘,因为你的方向定在那,你是一步步地在走。”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王静,未来还有什么计划吗?“我想做的事情很多:把专业登山产品推广到世界;好好陪伴孩子们。也许,还要继续登山。”王静说。

上一篇:生态高尔夫与高尔夫球场环境认证 下一篇: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几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