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课中的“假实验”举例

时间:2022-09-28 03:18:30

科学实验课中的“假实验”举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实验课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但是,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消极应对,导致在上科学实验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探究”“假探究”等许多“假实验”现象。

一、以安全为借口的“避实就虚”

近日,在网上看了一节中学教师上的“配制硫酸溶液”一课,授课教师为打消学生对硫酸的恐惧心理,将数滴浓硫酸直接滴在手掌心,然后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怎样用湿抹布擦拭清洗。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也有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试验操作,有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1.歪曲宣传,误导学生

“酒精灯点火就炸,任何同学都不要随便乱动。”

“有些化学试剂浓度高,衣服沾到就着火,皮肤沾到就烧焦,任何同学都不要乱摸。”

提醒学生做实验时注意安全是必须的,但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歪曲宣传,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性质,也不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2.放弃实验,或替代、简化

因为对实验存在恐惧心理,害怕发生安全事故,一些学校便将一些所谓的“危险品”束之高阁,或严密封存,凡涉及此类物品的实验一律停做。有的老师实在不行就变通一下:本来是分组实验的,教师只做一下演示实验;本来是要用酒精灯加热的,用蜡烛来替代。

这样做学生的身体安全了,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加重了,学生的探究体验没有了。做这样的“假实验”学生能有多大的收获呢?

二、以探究为借口的“蜻蜓点水”

科学课的核心是“探究”。探究必须有价值,必须有过程,必须有主次。虽然科学探究学生是主体,但必须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

1.机械探究

新课标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探究式学习不是学习唯一的方式。新课程倡导学习方法的转变,绝不是用一种学习方式取代另一种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新理念,在教学时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管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一味要求学生探究,一味要求学生动手,一味要求环节完备,导致科学课上出现了许多无用探究、无效探究。

(1)不探究就不是科学课,不动手就不是探究。有的教师认为科学课就是探究课,科学课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通过动手探究的方式进行。事实上,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如果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要探究,不仅时间不允许,也必然使教学主次不分,收效甚微。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声音的传播》(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要设计完成五个教学任务:①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②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物体振动向外传递的;③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④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⑤制作土电话,体验声音的传播效果。

该教师从第一个任务开始就引导学生认真探究。教师从上课钟声导入,询问学生是怎样听到的?接着教师演示在教室里讲话,问学生是怎样听到的,然后又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说话、听话进行体验,最后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当学生汇报第三个问题探究结果时,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只好仓促总结,并宣布课后继续探究。

其实,这五个问题中,探究的重点是第三个问题: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效果不一样。较难探究的是第二个问题: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物体振动向外传递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常识,无需探究。第四个问题演示即可。第五个问题可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体验方法,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而执教老师不分重难点,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一律全面探究,这样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2)探究的环节要完备,探究必须有结论。探究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有的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必须严谨细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漏掉,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展开,每一次探究都要得出一定的结论。

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时间不够,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实验探究活动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急于交流结论。学生没有充分探究,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认真记录。有时候只能人云亦云,或敷衍了事,或弄虚作假。

2.自由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的教师怕戴上“牵着学生走”的帽子,不愿指导;有的教师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不敢指导;有的教师打着发展学生个性的幌子,纵容学生错误。这些,都给科学探究蒙上了一层阴影。

仍以一位教师执教《声音的传播》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三个问题“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时做了细致充分的准备。课前认真划分实验小组,为每组四位学生分别准备了一个小鼓锤,灌装了三个塑料袋(沙袋、水袋、空气袋)。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没有过多地指导,只是选一名学生配合,在讲台上演示了一下怎样敲击和倾听。实验过程中,学生兴趣十足,争先恐后,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的小组在争抢中撕破了塑料袋,满桌都是水和沙子,有一个小组竟然敲断了鼓锤。幸好教师细心,课前准备了备用的材料。

下课铃响了,学生的实验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教师好不容易才强行终止了实验,安排实验结束的小组和小组里实验结束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安排课后继续整理)。结果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说听不清,效果都一样;有的小组说空气传播效果好;有的说水的传播效果好;有的小组什么结论都没有。

接下来,教师的总结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满激情地探究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效果。由于各组充分自主,探究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这在科学探究中是正常的。最后我还是要告诉你们: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最好,在液体中传播效果一般,在气体中传播效果最差。

这就是我们要得出的实验结论吗?这就是自主探究吗?这是地地道道的“假实验”。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用沙袋、水袋、空气袋来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效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这一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沙袋、水袋、空气袋。这个实验最重要的是控制变量的唯一性和保持实验室环境的安静。在实验中要控制的只有一个变量,就要注意以下细节:①敲击桌子的力度要一样;②塑料袋到敲击点的距离要一样;③听的同学要用同一侧耳朵同样贴紧塑料袋。而要保持实验室的安静就要合理安排实验的程序,避免学生的争吵。

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细心地指导、有效地调控。如果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认真地体验,就不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即使有个别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教师也会在实验的指导和巡视中发现原因,对症下药。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科学实验是严密细致的,让“假实验”远离我们的课堂吧。

(江苏省睢宁县邱集小学 221234)

上一篇:谁是我的妈妈 下一篇:参与式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