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28 01:48:08

大荔县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大荔县农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理论等作为基础理论,结合其自身区域特点,从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角度对大荔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系统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纵横向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大荔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 大荔县 农业产业结构 回归方程

中图分类号:F323 .3 文献标识码:A

大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最东部,人口约72万,面积1766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城关镇,辖13乡13镇、侯西铁路斜穿西北部,西禹高速穿越县境,大华路纵贯南部。大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是其主导产业。由于大荔县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大荔县农业落后于其它农业大县,与农业强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离强县的目标越来越远。农业大县要成为农业强县,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发展的战略,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农村农业扶持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农业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为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与管理,获得更高的效益与成果。

生态农业包括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生态体系两个方面,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系。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固有资源,不局限于单一企业化单一产品化的发展,鼓励辐射式、循环式、多元化发展,探索出一条高科技、少投入、低消耗、少污染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之更好的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把污染物和废弃物肆无忌惮的大量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属于一次性的,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大荔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

大荔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从表1可以看出,大荔县农业总产值一直持续增加,近几年增速尤为明显。从2000年到2009年,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63339万元,几乎是2000年的2.5倍,处于核心地位的种植业总产值大幅上升。同时期的畜牧业也获得了一些发展。虽然相比前几年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种植业产值还是相差甚远,增长程度不够明显。而林业和渔业的发展一直萎靡不前,林业产值从2000年到2005年,从原来的1722万元下降到601万元,仅仅是2000年的三分之一。从图1来看,2000年到2009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比例稳中呈递减的趋势,林业和渔业比重在原本薄弱的基础上更加薄弱,二者之和从未超过5%。而畜牧业十年间比重稍微有所上升。截止2009年,农业依然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二者占了97.67%,渔业比重占1.52%,林业占了区区的0.44%,并且种植业比重远远高于其它各产业之和。由此可见,农业内部各产业比重依然严重失调。

1、种植业。

从表2总体看出,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一直处于最高的状态,棉花比重位居第二,油料作物比重第三。单一从图2.2看,瓜果蔬菜比重一直旗鼓相当,实际瓜果比重在2000年~2008年一直略高于蔬菜比重,但到了2009年,蔬菜从先前的第五名上升至第四名,仅仅比排名第三的油料低了0.85%,并且由2008年的4.95%直接增涨至10.46%。从粮食作物比重来看,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比重的一半左右,最低点为08年32.11%,最高点为09年60.05%,年增长将近2倍。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油料和棉花种植面积的比重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尤其是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这与我们近些年开展大棚种植业有密切的联系,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势必会逐年增长。

通过表3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大荔农业总产值整体呈增长的状态,很明显,各作物大体都持续上升。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粮食所占种植业比重过大,很容易导致油、棉、糖、肉等主要农产品供应不足。图3可以看出,粮食作物产值常年不稳定,2001年比2000年产值高出约3倍,2003年比2002年又猛降了将近3倍,目前稳粮是关键,力求稳中求升。直到2007年,由于当年自然降水过少,旱情相当严重,平均降水量比往年偏少的情况下,产值比上年减少了近9倍,虽然当年气候异常,影响了农民收成,但是经济作物和像蔬菜瓜果之类的作物产值较之前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弥补了粮食的不足,因此当年种植业总体还是稳中有增。从各作物所占比例上来看更加直观,2000年,粮食比重仅有31.01%,到了2001年比重突增异常,直接上升到92.70%,创历史最高点。

2、畜牧业。

大荔主要畜牧业品种有:猪、牛、家禽等。从表4可以看出,近十年畜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值持续增加,从2000年到2009年,畜牧业总产值净增52722万元,增长234%,增幅巨大,其中,牛的产值增加了9831万元,同比增长183%;猪产值增加17323万元,同比增长151%;家禽产值增加7779万元,增幅604%;其他动物产值增产下降67万元,增幅下降40.1%。从各畜禽所占比重来看,猪产值所占比重最大,在2000、2001年期间,比重占大50以上。目前畜牧业存在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缺乏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和知名品牌,缺少能对生产基地起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

3、林业。

近年来,大荔县为了加快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步伐,全县林业共投资138万元,林业局把发展生态林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来发展。县林业局因地制宜,把林业工程建设与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将林业工程的优惠政策向鲜食红枣和速生杨两大产业基地建设倾斜,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林业发展有了新契机。

4、渔业。

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东部,东隔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地处三河交汇。作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和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由于受养殖规模和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制约,加上农民目光短浅,不愿多投资,养殖设施简陋,所以单产不足200公斤,而且主要是鲤鱼、鲍鱼。从09年产业结构比重来看,渔业在大荔县整个农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仅仅只占了1.52%,从2000年-2009年期间,渔业总产值最高的2006年产值为4452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6%。,2002年渔业所占比重最大,也仅为3.29%。可见,渔业比重一直过小。

(二)农业各产业对全县农业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当年价格计算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该产业生产总值增量/GDP增量)。通过上图5可以看出,从2000年-2009年,2000、2001、2005年畜牧业对GDP贡献率最大,种植业和畜牧业几乎贡献率一直居于前两位。但是由于种植业是受一些比如自然灾害和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种植业的产值多少不定,所以贡献率也显示出不稳定性。因此取各产业平均贡献率来分析,从平均贡献率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种植业平均贡献率为36.31%,贡献率最大,其中有7年贡献率居首位;畜牧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次之,有3年其贡献率居首位;渔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几乎一致排名第三位;而林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几乎一直都处于最末位,平均值为-0.09%。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农业中,种植业、畜牧业占据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从图5也可以看出种植业的贡献率平均比重远大于林牧渔业三者之和,种植业一直是拉动GDP增长的主导产业,虽然畜牧业对GDP贡献率逐步攀升,但是由于畜牧业投资较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林业的负贡献率对GDP具有向下拉动的作用。可见,目前林业属于短板产业。

(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农业各产业对农业经济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

已知大荔县2000~2010年的种植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数据见下表5。

现在对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假若2011年种植业产值达到28亿元,试对其农业总产值做出区间预测( =5%)。

1、相关分析。

绘制散点图,以观察种植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关系形态。

用Excel软件制作散点图的步骤如下:

(1) 选择“B2:C12”的数据。

(2) 在工具栏上使用“插入——散点图”。

(3) 选择“布局一”。

(4) 输入图表标题“散点图”、数据X轴“种植业产值”、数据Y轴“农业总产值”。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于是可以对种植业产值x与农业总产值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i=b0+b1xi,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

用Excel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算的步骤如下:

(1) 在工具栏上使用“数据——数据分析”。(2) 在分析工具栏中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回归”,单击“确定”。(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分别选择Y值输入区域(Y):“$B$1:$B$11”;

X值输入区域(X):“$A$1:$A$11”;

置信度定为95%;

输出区域:“$C$1”;

单击“确定”后,得到下图7所示的结果。

第一部分是“回归分析”,给出了相关系数(Multiple R)、可决系数R2(R Square)、修正的可决系数R2(Adijusted R Square)、标准误差和观测值的个数。其中R=0.998,属于完全相关。

第二部分是“方差分析”,给出了自由度(df)、回归平方和(SS)、回归平方和与残差平方和的均方(MS)、F统计量和F检验的显著水平(Significance F)。

第三部分是参数估计的有关内容,给出了回归方程的截距 0(Intercept)的估计值b0(Coefficients)、斜率 1(X Variable 1)的估计值b1(Coefficients)、截距和斜率标准误差、t检验中的t统计量(t Stat)、P-值(P-Value)以及截距b0 和斜率b1的置信区间(Lower95%,Upper95%)。

由图7知,=1.469-1.336;Significance F= 7.26031E-13

3、预测。

(1)计算标准误差。

(2)当显著性水平 =5%,自由度df =n-2=9时,查t分布表,得:

t0.05/2(9)=2.262。

(3)点预测。

当x12=28时,y12=1.469?8-1.336=39.796(亿元)。

4)预测区间为:

即若2011年的种植业产值为28亿元,当显著性水平 =0.05时,今年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区间为38.466~41.126亿元。

从以上回归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大荔县种植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最相关,种植业的增减幅度严重影响农业产值总量。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大荔县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而言,种植业贡献率最大,向上拉动作用最强。因此,在大荔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上应该更加注重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均衡其他产业的协调增长,促进农业经济平稳、持续、快速的增长。

三、结论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关键。把传统粮食作物以小麦与玉米为主转向禾谷类与豆类作物共同发展;把传统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向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并肩发展;以本区具有优势的特色蔬菜水果业为新契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调整各产业的种植面积和投资比重;把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向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协调发展的结构。同时,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等条件,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区域结构,鼓励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提倡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0JK156)

(作者:赵光华,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经济管理等; 张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和谐社会与区域经济增长)

注释:

陈阜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周青浮,范荣华.县域经济差异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05)

[2]黄中伟,陈刚.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纵横,2003.

[3]周冯琦.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徐静主编.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全国农业产业化研讨会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5]韩惠,徐显国.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途径.民营科技,2009.

[6]孙志洁.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

上一篇: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启示 下一篇:用新闻宣传强化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