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人口与城镇协调发展

时间:2022-09-28 12:59:30

余姚人口与城镇协调发展

摘要: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余姚市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和在202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就需要重视人口发展对余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影响,保持与城镇协调发展。

关键词:余姚人口城镇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8-02

1余姚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1要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口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系统工程。因此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如何等人口发展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小康和现代化的实现。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内部对人口的支撑。区域的人口规模是外部需求和内部容量的函数关系。与世界和中国著名大都市带相比,余姚区域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大都市带的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此外,在并不平衡的地区发展中,有条件的地区承载更多人口对全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需要长三角充分发挥它吸引农业人口的无形而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区域的人口规模增长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更大宏观层面上的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的结果。研究制定区域或城市未来人口目标,不能只考虑区域或城市本身的一系列内生变量或一厢情愿。事实上,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和城市间加剧竞争、城市人口自然变动将趋于负增长的新形势下,区域和城市带的人口规模增长变化很多情况下并不主要取决于内生变量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外生变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集聚扩散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必须跳出余姚看余姚,要兼顾全国现代化发展要求和长三角都市带发展内在需求来考虑,兼顾区域外部对余姚人口规模的要求以及区域内部对余姚人口规模的支撑两个方面来考虑,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确定好余姚人口规模。

1.2余姚未来迁移人口变动趋势与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根据刘易斯理论模型对余姚人口容纳力的测算,同时考虑人口增量和减量因素,将2010年余姚人口总量预测为123万,2020年138万人口总量则给出3个预测数值,以此作为基本参数,余姚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只须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就可;而要在202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则只要保持年均10%或9%的经济增速。

1.3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首先迁移人口不断增长是区域经济活力和繁荣的重要表现。余姚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不断增长的迁移人口充分说明余姚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市外人口迁入也意味着余姚经济社会发展的扩展效果。其次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压力。就余姚而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越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增长的速度,造成就业困难。

1.4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余姚现在人口和未来的人口规模仍将持续负增长的背景下,要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就要使余姚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在此转变中,劳动力的数量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劳动者的素质则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关键要素。因此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是余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不容忽视。

1.5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互动。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就业和保障。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快到来,余姚老龄化问题也显得非常严峻,老年人口已达14.7598万,占全市总人口(83.1062万)的17.76%。余姚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负担系数在2055年左右达到高峰,为68%,即约3个劳动年龄的人负担2个老年人。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负担系数的变动与老年人口的变动同步。老龄化不仅影响生产力,还意味着未来赡养率将大大提高。人口城市化与人口市民化。城市能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目前余姚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常住总人口已达到80万,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预测到2020年时将提升到75%。人口阶层结构与社会和谐。现代型的人口阶层结构应是橄榄形结构,即有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这样的社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是20%左右,近年余姚农村中等收入家庭占全市农村居民家庭的比重在逐年增大,2010年达到了35%左右。但与国际上中等收入国家比较,还是低水平的。因此,余姚应努力争取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到2020年中收入人群就将提高到60%左右,才能达到现代型人口阶层结构水平。

2余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1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只有做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余姚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够协调,其中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最为突出。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来看,一是需求压力的增长,二是供给情势的异常严峻。从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人为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对经济发展制约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2.2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人口规模取决于环境负荷,但环境负荷是变化的,可变意味着可能衰退或发展。我们应该使之发展,即通过提高余姚城镇的环境容量来提高余姚的人口容量。发展环境承载力的路径大致是三条。一是大力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二是通过优化区域规划和空间结构,利用大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三是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健全的法律法规,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扩大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2.3人口素质与资源环境。人口素质会对资源环境发生重要的影响,其本身也包括了人口的资源环境素质。人口素质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环境意识同人口素质密切相关。二是人口素质影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目前余姚人口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已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4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决定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是社会经济规律。一个能用最低成本实现人口科学组合,并具备创新功能的社会将有效地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推进生产力发展。余姚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水域充沛,近海、平原多而内陆、山地丘陵多。浙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随着城市化推进和长三角都市带崛起,以及余姚推行的“下山脱贫”举措,山区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或附近城镇集聚,这种态势有利于余姚人口的合理布局,可在最大程度上达成全市居民收入均衡化的提高。由此,市场与行政性相结合的人口迁移战略完全有可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出可靠的平衡点,进而把余姚建设成为“绿色余姚”。

上一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合理、安全用药 下一篇:提倡护理人文关怀,积极减少护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