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人民不忘

时间:2022-09-27 10:59:18

勿忘人民人民不忘

对红旗渠这个人造天河,对红旗渠精神,一直有一种深深的情怀萦绕着我。我出生的年代正是林州人民劈山凿洞,红旗渠即将通水的时刻。我的家乡就在林州向北近200公里太行山东麓的河北赞皇县,林州的山水、人文和我的家乡相同。自小学时代,从报纸、书本、电影中我就知道了红旗渠、青年洞,可以说我爱国主义的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孕育,劈开太行千重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都与红旗渠精神密不可分。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我精神的基因,将会一直伴我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半个世纪前,林州人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以超乎寻常的宏大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拼搏,凿壁穿石,挖渠千里,建设了“绝壁悬河”这一堪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50年来,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不断续写着光荣与梦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携手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勿忘人民、实事求是,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作风。作为党的“喉舌”“耳目”和国家通讯社,5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社记者,沿着红旗渠建设者们的足迹,攀爬悬崖峭壁,跨越崇山峻岭,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伟大精神,写下一篇篇真切感人的报道,向世人传播红旗渠的故事。刘云山同志任新华社记者时,曾到红旗渠蹲点采访调研,这次又在新华社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深化宣传红旗渠精神。新华社老社长穆青5次到林州采访,写下了《两张闪光的照片》《杨贵与红旗渠》等著名报道。2011年,时任社长李从军同志带领采访团来到林州,将红旗渠精神置于民族精神的时空坐标中重新审视,采写了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勿忘人民,人民不忘。50年来,新华社关于林州和红旗渠的公开报道达300多篇,其中新世纪以来就有近百篇。这些报道与红旗渠精神交相辉映、和声共鸣,在神州大地构成了强大的时代回响。林州人民没有忘记,5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社记者的名字和红旗渠精神镌刻在一起。50年前,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张应先、范光华、杨玉生、严世昌、杨丙文、张青云打响了报道红旗渠建设、通水的第一枪。此后,新华社著名记者华山长年在林州蹲点,写下了《劈山太行侧》;新华社原副社长、著名记者冯健和新华社河南分社原社长赵德润长期为红旗渠精神宣传、为杨贵同志命运四处奔走;新华社领衔记者朱玉同河南分社记者采访拍摄了五集电视专题片《红旗渠传奇》在全国卫视播放;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罗辉多次带领记者到林州采访,发表了《旭日上采下的精神之虹――红旗渠畔半个世纪的故事》;最近,河南分社常务副总编林嵬采写的《红旗渠精神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值得挖掘》,更是直接促成了这次红旗渠精神研讨会的召开。

持续关注红旗渠、报道红旗渠、歌颂红旗渠精神,是新华社的应尽之责、分内之事,而这种长达50年的执着和坚守,本身也正是红旗渠精神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新华社记者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正如蔡名照社长所说,新华社对红旗渠精神50年来持续不懈的报道,使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的新闻品格和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这是新华社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一致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

不仅如此,新华社还特别重视利用好红旗渠精神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学习践行红旗渠精神纳入了新华社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把现场体验式教学作为新提任领导干部和社党校学员的必修课。很多学员说,之前“红旗渠”三个字在他们心中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只有真正到了红旗渠,才能真切体会到建设者的艰辛与伟大,体会到林州人民自强不息、敢于逐梦的顽强精神,这将激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攻坚克难、奋勇拼搏,更好地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贡献。

岁月轻弹五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以红旗渠通水50周年为新的起点,林州人民踏上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华社在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性通讯社征程中,将一如既往地讴歌红旗渠精神,推动红旗渠精神在共筑伟大中国梦进程中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新华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秉持“勿忘人民”的价值理念,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三贴近”,始终深化“走转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书写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社会的深刻变革、时代的发展进步,发掘和宣传更多红旗渠精神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继往开来 谱写红旗渠精神新篇章 下一篇:武夷山、福州、泉州、厦门、客家土楼双卧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