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觅文眼,突破阅读教学瓶颈

时间:2022-09-27 09:50:08

巧觅文眼,突破阅读教学瓶颈

一、从题目中捕捉文眼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还有“题为文眼”“好题一半文”,这就足以证明文章标题的好坏决定一篇文章成败,不容小觑。作者为了取好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很多课文的课题其实就是文章的眼睛、窗户(也俗称课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从词语中捕捉文眼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就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孙老师紧扣“还”字分别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更该还;思家切,不能还。这样,就使文本解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我在执教课文《长城》这课前就不停地揣度:怎样在文中找一根主线,用以引领整篇文章,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我反复通读课文,发现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奇迹”一词映入眼帘,令我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那把开门的“金钥匙”吗?我利用这个“文眼”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奇迹”的理解层层递进,感情一次比一次深厚,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了。因为有了“奇迹”这个“文眼”,学生一下子就把文章梳理得顺溜光亮。这样不但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大教学容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重点句中捕捉“文眼”

教学课文时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有些课文中的“文眼”,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句话。透过这句话可以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息,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四、从段首中捕捉文眼

有些自然段的第一句就是起始句,也叫中心句。它起着概括、统领全文的作用。如果将其作为文眼,紧扣文眼,教学流程就能顺势而下,水到渠成。比如,《北方的春节》中描写元宵的起始句是:“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可围绕起始句安排教学流程:(1)理解“又”字说明了什么?(北方春节的高潮不止一个)(2)作者从什么方面来描写“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的?(从灯多来描写)(3)描写灯的多又是从几个方面来铺叙的?(细读课文,感悟写法)(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从末段中捕捉文眼

有些课文的结束段具有概括回应、画龙点睛的妙用,将其作为文眼,追溯全文,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和田的维吾尔》最后一自然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教学接近尾声时,可让学生想一想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然后扣住“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一句子回顾全文,拓宽理解,就能充分感悟“豁达乐观”之蕴意。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中心小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教为学服务 下一篇:谈初中化学“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