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统计服务“路”在何方

时间:2022-09-27 08:28:59

基层统计服务“路”在何方

谈起政府部门的“基层”二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街道办事处。而统计所正是统计系统的“基层”,而它又与劳动所、计生办等部门不同,它有两个“家”,一个家在街道办事处,一个家在区县统计部门。这就决定了统计所在完成日常统计任务的基础上,也有为街道提供优质统计服务的责任。而说到服务,不仅是提供几个数据那么简单。如何定位街道统计服务、如何发挥基础统计部门优势、如何挖掘街道各级领导的统计需求、如何为部门决策提供数据参考,都是基层统计所落实“服务”二字必须解答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曾在统计所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为切入点,谈谈基层统计部门如何发挥服务职能。

做源头数据的“前哨站”

统计所是统计工作的前沿数字阵地,“年报定报、大型普查、专项调查”——统计所承担的日常统计工作可谓从上到下、从简到繁。好像辖区的小型统计局,作为获取源头数据的统计所,保证数据质量是其首要任务。那么要做好获取源头数据这道“菜”,必须各有侧重、有的放矢。

年报定报抓变化。年定报无疑是统计系统每年都要经历的一次“大考”,随着国家统计局推行“四大工程”建设,看似差不多的考试题也有了很多新变化。统计所在介入工作之前,要通过参加培训了解这些变化,并定期开展业务讨论,了解统计指标到底变在哪儿,是统计口径改了,还是新增了指标,又或是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功课都要做实、做透。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真正实现数据质量为先的工作目标。

大型普查有计划。5年一次的经济普查、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统计所都要扮演“辖区的好管家”。从街道普查办的组织到普查物资的分配,从普查员的选聘到日常工作管理,统计所都要提前制订工作计划,提前物色优秀的办公室人员和调查人员。例如,今年将开展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所就要提前将“二经普”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借鉴前面普查的工作经验,并随时关注国家、市、区的有关要求,制定机构组建、调查员选聘、业务培训、数据质量控制等方案,切实保证普查数据质量。

专项调查抓重点。统计所除了承担大型普查工作,还要承接部分市、区布置的专项调查,在做此类调查的时候,统计所要将精力放在调查员的选择、管理上,对调查队伍以分项列明分数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并适当加入奖惩机制,切实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如建立调查员电子信息数据库,对调查员表现进行动态跟踪,并对“入户技巧、填表质量、培训效果”等进行细化,对优秀调查员给予适当鼓励,对表现不好的调查员进行惩罚。

做企业统计的“贴心人”

翻开统计所的工作日志,你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密密麻麻的本子上都是xx企业财务人员电话、统计人员信息。听听统计所里的声音,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解答企业业务咨询的声音。所以,统计所作为直接与企业接触的基础统计部门,要扮演好“贴心人”的角色,“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在统计服务上多下工夫。

做好日常报表的辅导者。在笔者的经历中,每每与企业聊天,经常听到企业抱怨统计报表指标多,每年的变化还很快。而且许多报表要联系人力资源、财务等多个部门,还要变换数据填报的口径,往往费了半天劲,结果上报时还是错误百出。那么统计所作为与企业直接接触的人员,要提前将每年统计制度的变化列明,并将填报小贴士、问题解答分行业整理成册,发到每家企业手中,让其在填报的时候,除了看制度,更有一本贴心的统计填报宝典。

做好统计榜样的传播者。笔者在审核报表时,脑海中常会闪现出这句话:同样是企业,数据质量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可以像一些爱心传递者讲述亲身经历,感动别人一样?让部分统计工作扎实的企业“现身说法”,企业与企业间多交流如何巧填报表、整理日常台账数据、开发内部统计资料等话题。这样的工作方法,比传统的就制度讲制度,就报表说报表,更加实用、更加效率。

做好统计普法的先行者。在执法检查中,常会遇到企业因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而被依法处罚的情形。其中,部分企业是明知故犯,但还有部分企业是因不了解有关规定。那么,基层统计部门要充分利用统计督导等机会,在与企业面对面、一对一交流的时候,对企业进行普法宣传。如可以将行业内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具体案例进行总结,配上漫画,编成一本故事书,发放到企业统计人员手中,既不让人觉得死板,又能达到普及统计法律法规的作用。

定制“为街道服务”套餐

统计所除了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源头数据采集工作,还要学着“跳出统计看统计”,充分发挥数字掌握全、分析能力强的统计专业优势。结合街道的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统计服务,开发实用性强的统计产品。

统计资料要因需而动。基层统计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常常花费了很大精力,分析了很多统计数据、撰写了大量统计分析,但往往不对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胃口”。譬如人家想看某几项数据,却得从大篇幅的统计分析中寻找。所以,在为街道提供统计资料时,要先明确需求,如果要求时间快,往往适合运用短、平、快的专项调查,快速、有针对性地获得统计数据。而要了解经济指标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就需用统计分析类的形式,阐明指标变动背后的具体原因,这样街道有关部门才能根据数据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

统计分析要专业处理。如果将数据生产的过程比作盖房子的话,那么数据采集就是选择木头、砖瓦、水泥的过程,而统计分析是结构设计、搭建房屋、精装修的过程,让数字成为产品的过程,因此,要做好统计服务,就要先掌握专业知识,如横向、纵向对比方法的适用范围,如何合理运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模型,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等。同时,还要了解国情、市情、区情等知识,这样才能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让统计分析“活”起来。

定制个性统计产品。在日常统计工作中,基础统计部门也有撰写综合性的统计分析的任务。这种分析报告具有综合性强、融合度高、涵盖范围广的优点,但是它们又缺乏针对性。所以,基层统计工作者在撰写报告时要突出一个“专”字,如围绕办事处领导想了解的某项工作,形成专题分析,把问题说透。记得有次街道领导想了解楼宇经济的基本情况,统计所又恰好完成了一项区社工委组织的专项调查,便撰写了一篇楼宇经营状况的分析报告。报告就“为街道服务如何与企业需求对接”这个街道领导十分关心的议题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因而受到了普遍好评。

上一篇:事后质量抽查:普查工作“大阅兵” 下一篇:天地时间,唯有“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