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思路

时间:2022-09-27 08:00:25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思路

【摘要】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语料库、翻译软件的出现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新手段辅助翻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为我国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尽到一份责任。

【关键词】翻译教学 翻译理念 新方法

翻译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都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教学翻译。老师往往直接给出参考译文,没有将翻译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容易使学生对翻译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主观上不重视翻译,客观上翻译水平低下。学生在翻译时,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背景知识、不懂翻译技巧、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不能把握语言内涵等。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态度和翻译意识

什么是翻译?在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心目中,翻g就是英译汉、汉译英。他们不了解翻译的概念和实质,只是简单地认为用一种语言来代替另一种语言就是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不少学生望文生义、敷衍了事、胡译乱译,译文中出现误译、欧化的句式或汉化的英语是常有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要尊重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原文和译文负责,他们并没有译者主体性的意识,而是完全被动地参与翻译的过程。由于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容易对翻译产生倦怠的心理,尽管做了很多翻译练习,但他们的翻译技能和翻译水平却没能得到提高,久而久之便对翻译失去兴趣。

“翻译是文化符号系统之间进行的文化替换过程和结果。因此,不能仅仅把翻译看作一种结果,还应该重视翻译的过程,即注重译者的个人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译者的文化修养对翻译作品的影响等等”。近年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得到确立,译者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虽说学生还不是真正的译者,但老师在授课时还是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态度和翻译意识,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翻译作风和求实的治学态度,充分认识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和良好的翻译意识是学好翻译的根本。

二、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适度讲授翻译理论

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翻译理论没有用,甚至有人认为翻译没有理论。这反映出学生对翻译理论的陌生,也说明有必要在课堂上适度地讲授翻译理论。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常常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把直译等同于死译,把意译理解为翻译出原文的基本意思。他们没有“忠实”的概念,不知道“信达雅”等翻译标准,不明白创造性叛逆以及可接受的翻译度,更不用提翻译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不少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生搬硬套、死板地沿用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不考虑特定的语境,忽略两种语言的特征和差异,造成译文生硬、难懂,毫无美感可言。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理论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各种文本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批评的方法以及解决各种翻译问题的思路,向译者展示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帮助译者做出选择(翻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有了翻译理论的指导,学生的译文才能更规范、更严谨,译文质量才更容易得到提高。在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适当地将一些翻译理论融入到学生的翻译实践中,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新手段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译教学必须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积极探讨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是由老师任务、学生被动接受任务,再由老师给出参考译文,结果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致不高。而且,受到自身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字数的翻译任务。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手段。

依托网络平台,有效利用语料库、翻译软件、翻译论坛等条件,采取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老师可以补充大量有针对性的翻译理论、翻译例证供学生学习,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不够的缺陷。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外利用语料库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系统,为自己提供参考资源,帮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译任务。此外,通过翻译论坛,学生可以交流翻译信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构建知识和提高能力。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大潮下,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加,而翻译工作涉及很多专业领域,需要多学科知识,如科技、法律、经贸、医疗等,这对我国现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翻译人才,尤其是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将部分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较强、具有本学科专业知识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培养为翻译“后备”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外,对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如在高年级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翻译课等;而且有些学校和院系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翻译模式,而应该对自身重新定位,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辅助教学,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我国人才培养尽到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文华.翻译的概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上一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利用手机APP应用程序提高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