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改工学结合思考

时间:2022-09-27 07:46:52

高职课改工学结合思考

摘要: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重组课程结构的原则应是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这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顶岗实习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改革的背景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其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导向,重新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这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学历教育的教学方式,偏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及受教育对象的变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加上社会、家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偏差,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在课堂上,往往机械地恪守大纲,忠于教材,照本宣科,从头到尾“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缺少参与和互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轻,实验多是演示性、验证性的,校内实习、实训场所不够,仪器设备不足等因素都严重制约高职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新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和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高职课程的特点

定向性。职业教育专业或工种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职业教育对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都有具体的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向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也因职业的类别、水平等要素的变化而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准则进行开发,某一门课程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兼容性的结构特点。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具有综合性,各种层次、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是其课程内容的接受者。

实用性。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具有实用性的结构特点。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职业态度的养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面向实际应用,课程开发人员应依据调查结果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具有定向性结构特点。

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实施条件要求非常高,要有较齐全的设备、人员和较大资金投入,通常要几倍于基础教育,甚至与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当。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在开发及实施时均需密切与社会各方保持广泛的联系,要彰显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灵活性。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适应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职业教育课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通常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类型多,各种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一些动作技能课,需要多种形式的教学媒体来传递。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还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实行工学交替,实现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产品生产流程,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打下基础。

(2)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能力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及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确定删减内容和增加内容等。

由于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所以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从辩证的观点来说,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所以教学方法不仅要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而且要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组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归纳、提炼,开发典型的工作任务。分组讨论法,让学生成为教室的主角,将学生分组,每组对某一项目进行讲评,分析实施方案的确立,并进行评价,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指点,以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团队协作,避免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3)开发校本教程,取自于工,用之于学。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在编写和选用上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材,其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即取自于工,用之于学。教材内容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要充分体现实用性、职业性、针对性、及时性和直观性。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考虑专业教学需要和实际工程的要求,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科学重组、有机整合,形成三个知识模块,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知识模块的划分,使看似分散无序的内容变得系统、连续、协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项目实训,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五、实践教学的改革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环节,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有余力、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首先,带学生到工地进行现场观摩教学,让学生观看模拟试验演示和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也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工程案例切入,让学生有了为理解工程现象而渴求储备理论知识的学习愿望。其次,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实验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多数学校课程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阐述,实验报告多是填空式,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为此,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实验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按实验规范自行设计、完成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工程建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顶岗实习,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才能了解企业岗位的技能要素构成,了解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才能按照企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科学组织技能教学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可以体验现实生产,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较好的就业心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方法改革的中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能干会干,毕业就能顶班顶岗。教学应该依托市场机制而行动,培养的学生应该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备其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生产的需求。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课程教学知识点多面广,与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2007.

上一篇:职高学生优化主题教育探讨 下一篇:石油矿区建设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