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下)

时间:2022-09-27 06:10:30

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下)

摘要:层面理论是一种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方法,已在国外广为发展,国内医学、心理学领域已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相关介绍。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对象和内容相对特殊的学科,具有隐蔽性、社会危害性、不可重复性和重视实践性等特点。引入层面理论有助于解决该学科难以实现大样本、随机化、理论与数据不统一等问题。目前层面理论在国外犯罪心理学领域已有一定应用,如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团伙的领导行为、纵火犯的动机模型等。

关键词:层面理论; 映射语句; 多维尺度法;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画像

一、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将层面理论引入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的犯罪心理学领域,不仅有助于这一学科在理论上进行提升,而且有助于其在实践上推广应用。

1.犯罪心理学学科的特殊性

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1]。从它的定义便可看出,犯罪心理学以犯罪主体为研究对象,必然与其他分支学科有很大区别。犯罪心理学学科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点:(1)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在多数情况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隐蔽的,犯罪动机是不可告人的[2];(2)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都是侵犯他人某种权利的行为,或伤人,或毁物,具有社会危害性[2];(3)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不可重复或难以重复性――正因为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不可让它在人为的实验过程中重复出现[2];(4)犯罪心理研究重视实践性――正是由于被试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特定性,犯罪心理学必须要与实际紧密结合,才可能描述、解释犯罪人的心理,才可能达成在实践中预测、控制的最终目的。

犯罪心理学学科的上述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数据的特性:(1)常通过访谈、问卷、判案汇编等多种手段收集,对犯罪心理的研究须以不危害社会为基本原则,不能人为地对犯罪进行重复,即使是模拟实验也涉及伦理问题,并且模拟环境与真实情景的差异也会导致实验的外部效度遭受质疑,实验的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很难使用,此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被试不可能如同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被试那样,按照主试的要求,如实报告反应内容,所以仅以问卷等方式获取的数据其真实性有待考证,需要结合深度访谈、司法人员评定、判案汇编等多种资料进行分析;(2)难以实现大样本,随机化,由于被试的特殊性、情境的特殊性、案件的不可重复性,获得与研究目的匹配的大样本,保证数据的正态分布几乎无法实现。

2.犯罪心理学目前存在的困境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创立至今,走了一条由经验总结到案例分析逐渐向量化研究这一主流范式靠拢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犯罪心理学目前存在的困境――理论与数据难以统一。我们看到,一部分的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刻剖析或者通过对某几个案例的分析提出某种理论,这样的研究对于揭示个案当中犯罪人的心理确实深入、透彻,但是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持,可验证性和可推广性较弱,且在研究初期,研究者对研究的内容可能并无清晰的界定。另一部分的研究试图通过问卷等形式获得大量的数据,并由这些数据分析得出某一研究问题的内在结构,这往往会出现将统计手段置于理论之上[4]的纯定量分析的弊端,使得理论与数据脱节。如何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理论和数据结合,成为犯罪心理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价值

将层面理论引入犯罪心理学,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与技术。首先,在收集数据方面,层面理论允许多种渠道的数据,如问卷、访谈、司法人员评定、判案汇编等。欧洲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在运用层面设计时使用的典型的数据来源于警方,如:目击者陈述、报案系统、判案汇编等[5]。其次,在处理数据时,多维尺度法不需要变量呈正态分布状态,不要求变量之间为线性关系,并且没有对样本数量的限制,这些特性特别适合分析犯罪心理学的数据。再次,在犯罪心理学中“一个相对新的领域或新话题出现时,研究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理论根据,进而来对变量间的关系作指导,此时可以使用层面设计对该领域进行划分,进而探索分析”[6]。最后,犯罪心理学强调实践性,通过对犯罪行为的“事后分析”得出某些结论进而指导实践是其最终的目的。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例,大卫・坎特(David V. Canter)运用层面理论通过对犯的行为特征、动机进行数据分析,概括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在此研究基础上指导犯罪人心理画像,相比之下,那些依赖临床判断而不是精确统计的犯罪心理画像,显得漏洞百出[7]。总而言之,将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解释系统整合起来的层面理论为解决犯罪心理学目前的困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二、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应用的实例

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具体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1.运用层面理论对结构的研究

提到层面理论,尤其是多维尺度法,一定要提到大卫・坎特,他对于案件结构的一系列研究被奉为经典。他发表的《性犯罪的差异:基于行为对陌生人的类型划分》[8]一文,提到案件中的暴力行为分为三种水平:性暴力、身体暴力和个人暴力。性暴力表现为阴道插入、插入等行为;身体暴力表现为捆绑被害人、殴打被害人等行为;个人暴力包括强迫被害人在过程中有回应或交流等。犯和被害人有四种互动模式:敌意、控制、盗窃和参与。坎特将暴力行为层面作为模块角色,从中心向外周的元素依次为:性暴力、身体暴力、个人暴力,越靠近中心的区域里面的元素与行为相关越紧密,出现的频率越高;将互动模式层面作为极化角色,敌意、控制、盗窃、参与这四个元素是并列关系。基于此,坎特提出陌生人的综合模型假设雷达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陌生人的假设雷达结构图

在层面理论的假设框架下,坎特搜集了112名案件被害人的陈述。所选取的供述为系列案中第一起案件的被害人供述或仅发案一次的案件的被害人供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因某个犯罪人的系列案件以相同模式在多份供述中出现而影响最终的结果。这些陈述是被害人口述细节,英国警方如实记录的文字材料,也是法庭上的法律文书。坎特和几位经过训练的研究者对这些材料进行文本分析,用二分法表示变量是否出现,经过讨论得出针对此样本的编码字典,最终从112份被害人供述中得出27个二分变量。

通过SSA对数据的分析,坎特等人得出结果:阴道插入和突然袭击两个变量位于结构的中心位置,不能用于区分的结构,而其他25种变量分别位于结构图的不同位置,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类型,如图2所示。

图2.通过SSA分析27种犯罪行为预测暴力水平

最终,坎特通过SSA统计技术分析,验证了层面理论的假设,得出73%的案件有一个占主导的互动模式,25%的案件是混合的模式,2%的案件不属于模式范围。而在一种模式占主导的案件中,敌意型的互动模式占26%,控制型的互动模式占10%,盗窃型的互动模式占5%,参与型的互动模式占32%,如图3所示。

图3.通过SSA分析27种犯罪行为预测互动模式

2.犯罪心理学的其他实例

麦肯基(McGuickin)和布朗(Brown)[9] 在2001年采用多维量图分析法调查警务人员、记者、公众人物对不同类型的犯者是否存在概念上的差异。此项研究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一系列不同的侵犯(如:儿童犯者、者、性骚扰者等)进行分类,分析被试在对待不同犯者的概念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上述三类被试在犯者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弗里森(Fritzon)和布伦(Brun)[10] 2005年用层面理论设计研究校园谋杀,他们对发表在《关于校园暴力死亡的全国性校园安全中心报告》中的94个案例进行编码,通过最小空间分析法,建立了用行为的频率调整动机的放射结构的概念模型。

波特(Porter)和艾莉森(Alison)[11] 2006年研究了犯罪团伙的领导行为。他们从商业和个人劫案的案例汇编中寻找变量,建立编码字典,用映射语句具体描述了是否是由团伙中的成员提出犯罪设想,选择犯罪目标,设法接近被害人,参与犯罪活动以及作出关于犯罪的关键决策。研究采用偏序量图分析来量化特征,进而描述抢劫中个人的领导倾向。

此外还有,古德温(Goodwin)和坎特(Canter)[12]的美国连环杀手空间行为研究;坎特(Canter)、休斯(Hughes)和柯比(Kirby)[13]的恋童癖研究;弗里森和加布特(Garbutt)[10]的家庭内部谋杀研究;横田(Yokota)和坎特 [14]的盗窃犯概念化研究;波特和艾莉

森 [11]抢劫犯团伙内行为一致性研究;内维尔(Neville)、米勒(Miller)和弗里森 [15]对经历社区矫治的服刑人员的行为类型学研究等。

三、小结

层面理论由于其种种优点,特别适合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相对特殊的犯罪心理学领域,但是层面理论尚未被引入国内的犯罪心理学领域,在国外的发展也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整体上说,国外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某类犯罪案件犯罪人行为模式、行为与人格关系描述水平上和一定程度解释水平上的研究,预测研究仅体现在犯罪心理画像方面,今后在解释、预测、控制水平上的研究有待继续深入。具体研究问题上,研究者除了可以应用层面理论研究某类具体的犯罪行为,还可以将几类犯罪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如波特和艾莉森 [11]提出他们基于抢劫犯建立的领导量表可能同样适用于犯的构想。此外,层面理论的具体技术可以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中更广泛地使用。当前,利用映射语句进行问卷编制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并不常见,多维尺度法的全面效用也仍被低估[16],运用较复杂的多维尺度法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格森(Gersons), 卡利尔(Carlier)和兰贝茨(Lamberts)[17] 运用三路多维尺度(three-way MDS)研究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特例。尽管多维尺度法从进入研究领域之日起便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只有到这种方法真正的实用性和多功能性被认识到之后,多维尺度法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中作为普遍的工具性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1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层面分析是事后解释行为,因此这种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实际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YJAZH088)的资助。

[1] 罗大华, 何为民. 犯罪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 罗大华, 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再思考[J]. 心理科学,1994,3: 177-180.

[3]何为民, 罗大华, 马皑.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运用量化方法引起的理论思考[J]. 社会心理科学, 21(2): 7-13.

[4]赵守盈, 江新会, 聂陪群. 行为科学研究设计与理论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4(2):113-118.

[5]Brown J M. Designing research using facet theory [M]// Brown J M, Campbell E A.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forensic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6]Brown J, Barnett J. Facet theory: An approach to research [M]// Breakwell G, Hammond H, Fife-Schaw C.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London: Sage, 2000.

[7] Canter D. Offender profiling[M]// Brown J M, Campbell E A.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Forensic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8]Canter D V, Bennell C, Alison L J, Reddy S. Differentiating sex offences: A behaviorally based th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stranger rapes [J].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2003, 21(2): 157-174.

[9] McGuickin G, Brown J. Managing risk from sex offenders living in communities: Comparing police, press and public perceptions [J]. Risk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1, 3(1): 47-60.

[10] Fritzon K, Garbutt R. A fatal interaction: The role of the victim and function of aggression in intrafamilial homicide[J]. Psychology, Crime and Law, 2001, 7(1-4): 309-331.

[11] Porter L, Alison L. Leadership and hierarchies in criminal groups: Scaling degrees of leader behaviour in group robbery[J]. Legal and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 2006, 11(2): 245-265.

[12] Goodwin M, Canter D V. Encounter and death: The spatial behavior of us serial killers[J]. Polic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 & Management, 1997, 20(1): 24-38.

[13] Canter D, Hughes D, Kirby S. Paedophilia: Pathology, criminality, or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variate model of offence behaviour in child sexual abuse[J]. The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1998, 9(3): 532-555.

[14] Yokota K, Canter D. Burglars'specialisation: Development of a thematic approach in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J]. Behaviormetrika, 2004, 31(2): 153-167.

[15] Neville L, Miller S, Fritzon K. Understanding change in a therapeutic community: An action systems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 Psychology, 2007, 18(2): 181-203.

[16] Banister P. Qualitative approaches in relation to forensic research practice[M]// Brown J M, Campbell E A.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forensic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7] Gersons B P, Carlier I V, Lamberts R 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brief eclectic psychotherapy for police officer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00, 13(2): 333-347.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上一篇:优化“先学后教”课堂解惑策略研究 下一篇:汉语语句的空间表征:来自SNARC效应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