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联汇:香港艰难一战

时间:2022-09-27 05:57:11

10月20日至24日期间,香港金管局4次出手买入美元售出港币,以将美元兑港币汇率维持在联系汇率制确定的7.75~7.85之间。由于香港金管局干预港币汇率的操作为“时隔3年后重启”,出手频繁——5天内4次,兼额度不小——4个交易日共沽售港币144亿元,市场无不对此高度关注。看来兹事体大,有必要多作些探讨。

“重启”之说实为误导

香港当前的联系汇率制——以美元为港币发行之本位是1983年确立的。其时,按照 “近市价一点”的原则,港币汇率被设定为7.8港元兑1美元。作为固定汇率的特例,联系汇率要求香港金管局为维持港币与美元之间的既定汇率水平被动买入或卖出美元,并允许港币的发行量随之增减。例如,当港币因国际资本流入面临升值压力时,为维持港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水平,香港金管局就需要通过买入美元售出港币来增加港币的供应,直至消除港币的升值压力。

在实际操作中,香港金管局允许港币汇率在7.75~7.85港元/1美元之间浮动,一旦港币市场汇率逼近任一临界点,金管局就会通过买入或卖出美元,相应增加或减少港币发行量,来确保港币兑美元的汇率稳定在7.75~7.85的区间。反之,如果港币兑美元汇率持续稳定在7.75~7.85的区间,并无逼近任一临界点之迹象,则完全无需任何干预操作,金管局大可袖手旁观。

换言之,在联系汇率下,香港金管局是否采取措施干预港币汇率有着明确而固定的规则,港币汇率不动则金管局不动,港币汇率异动则金管局随之而动,无所谓停止,当然也就没有“重启”这回事了。

投机资本流入致港币承压

近期港币汇率连续走强,甚至屡屡触及7.75港元/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迫使香港金管局连续买入美元卖出港币,反映着国际市场对港币的需求从而香港国际收支顺差规模有明显上升。由于短期经常账户通常较为稳定,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急升只可能是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所致。

大量投机资本涌入香港,一方面源于美国近期正式实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可能与9月份中国经济筑底企稳迹象明显以及人民币重拾升势有关。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在增加全球范围流动性之同时,亦促成了市场有关美元走弱的预期。在联系汇率制下,港币虽与美元挂钩,但因香港并没有推出相应的宽松政策,港币兑美元升值的预期无可避免会形成,吸引着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

另一方面,由于9月份中国经济筑底企稳的迹象明显,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再现,不排除国际投机资本以香港为中转站伺机进入内地寻求更高回报的可能。9月份,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1307亿元,一改7、8两月外汇占款负增长态势,且增长规模为今年以来的次高水平,表明国际资本很可能正在改变流动方向并开始流入中国。

港币的前途

尽管从当前香港银行体系结余水平来看,近期流入香港的资金规模少于以往,金管局堪可应付,且笔者不认为投机资本流入香港的目的在于冲击现行的联系汇率制,但倘若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故事重演,香港今天能稳操胜券吗?

不是联系汇率制不好,对于香港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外汇本位无疑是所有货币准则中最为可取的,只是这本位外汇的选取至关重要。事实上,早在1971年之前,香港即实行了联系汇率制,只不过那时的本位货币为英镑而已。后来随着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渐衰落,且英镑币值越来越不稳定,港币才最终转钩美元。

可幸运的是,在香港再次实行联汇制的20多年里,美元一直是地球上最稳定的货币。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天下大乱,将港币的安危系于美元一身,很可能已不是最优的选择。最明显的,多年以来,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皆为内地,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浮动,港币与人民币之间汇率的波动导致的交易成本增加要如何计算?

从人员往来、资金要素流动的角度看,香港与大陆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一旦人民币资本账户实现自由兑换,直接转用人民币最佳。问题是基本法说明香港可以自有货币,直接转用人民币政治上难以通过。折中的办法是保留港币,但转钩人民币,或者根据贸易比例ww钩住由美元和人民币组成的货币篮子,待时机成熟再直接转用人民币。无论如何,香港货币当局宜早作决定。

上一篇:经理人市场欠缺下的无奈选择 下一篇:企业获取利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