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信贷意外下降 扰动还是趋势

时间:2022-09-27 05:32:40

7月信贷意外下降 扰动还是趋势

近日公布的7月数据显示,2014 年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 亿元,同比少增3145 亿元。2014 年1-7 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81 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577 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 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个和1.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3.13 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2.2 个和3.0 个百分点。

7月份信贷数据显然超出市场预期。此前机构给出的7月份信贷分布区间大约在6500亿-8700亿之间,尽管预期比6月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预计比去年增加,并不认为会显著回落。而从实际公布的数据来看,回落的速度和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数据公布的8月13日当天,沪深两市股指一度大幅回落,但收盘时基本将日内跌幅收回。

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解读7月份主要金融数据时表示,7月份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今年6月份“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深入分析的结果显示,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

该负责人分析称,今年6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冲高至1.08万亿元,7月份的季节性回落就较去年更为明显。历史上7月份历来是“小月”。今年6、7两月合并来看,平均每月新增贷款仍有7000多亿元。在“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的背景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那么旺盛,6月份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的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金融机构需要一些时间来补充。7月份存款季节性下降较多,存贷比有所上升,金融机构相应调整贷款的投放进度。此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究竟7月份的数据异动是短期扰动还是趋势变化呢?

“我们倾向认为,7月数据是对6月的某种修正,单月扰动的成分更大,并不能构成趋势。如果合并这两个月的数据,那么M2和社融增速与5月是基本持平的,熨平后的数据看起来也似乎更为合理。这意味着我们不必对6月数据太过乐观,也不必对7月数据太过悲观。”国信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表示,“考虑到这两个月数据扰动过大,均无太多参考价值,预计未来会逐步回复正常,货币政策仍然没有突然转向的必要。”

对于7月社会融资规模的意外大幅下降,东方证券分析师邵宇认为,首先7月为融资淡季,季节性因素导致除股票融资外的其他融资规模均不同程度环比回落;其次作为交易结算需求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大幅下降与之前1-3 个月新增贷款大幅增加高度相关,说明企业由融资到交易结算的结构性转换;最后政策扰动导致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下降,主要与近期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我们分析认为,内生变量的冲击至8月会逐渐恢复至正面,而政策变量的短期冲击也会进一步弱化,因此融资规模环比较大改善是大概率事件。”邵宇表示。

渤海证券分析师周喜认为,除受到季节影响外,一方面疲弱的内需环境令信贷需求仍显不足,另一方面存款季度性回落令银行在存贷比承压的情况下贷款投放趋于谨慎,因此存款、贷款、社融以及货币增速均较上月和去年同期明显回落,特别是非标业务的大规模缩水令7月社会融资仅为2731 亿元,而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则为3852 亿元。

相比之下,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则相对悲观。胡月晓判断,先前货币增速的回升,主要是货币当局微刺激和“喊话”引导下,金融机构得到定向支持后,货币流转速度提升的结果;信贷的增长,则主要是监管导向和金融机构经营商业模式变化,表外转向表内的结果,前期新增信贷的高增长属于“伪增长”。“在信贷增加带来信用扩张的同时,央行悄悄加强了对基础货币投放的控制,基础货币增长持续低位运行,在货币乘数不可能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货币增速的反弹显然是昙花一现。”

上一篇:抓住能赚钱的个股最重要 下一篇:市场或步入平台震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