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熟悉而又陌生的

时间:2022-09-27 04:22:02

透过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来看摄影史、摄影与艺术思潮、摄影与社会人生的关联度、摄影与现实等问题,并以艺术、审美、宗教和哲学的思维来解读摄影所呈现的社会现实,以人类发展的内在和外在规律来印证摄影特质,常常使摄影创作和摄影评论更能深入事物的内核。

用这样的视角来解读李志雄的照片,我們就会发现他首先是善于用镜头讲故事的人,但他的故事不是单纯地记录,他的故事具有穿透迷雾、表达内心的力量。李志雄关注的心灵不仅是人的心灵,还有自然的心灵、历史的心灵、社会的心灵、时代的心灵,跟随他的影像,我們也许能走进事物内在的心灵,走进这些心灵的生命历史。他的影像构建了一条看不见的通道,在这条通道里,灵魂与物质相连结,无时无刻不显现出发人思考的魔力。

这组作品中,既有对位置、形状、色彩、大小等结构和形式层面的视觉敏感,又充满了深厚的人文修养和瞬间激发的理性光辉。

影像所呈现的也许只是宇宙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里的一个有限的片段,但是李志雄拍摄时所捕捉的这些有限的片段,不是个点,也不是条线,甚至也不是个特定的时间,他所呈现的是一种聚合了时间和空间能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时间、空间、生死、情感、价值、观念都得以呈现。他不陷于俗成,而是一边思考,一边表达。

作品中一种莫名的情愫,令人无言、思索。看着这些照片,我們会问这个时代怎么了?为什么拍摄者的视线和拍摄对象都如此含混不清?为什么原本不搭界的事物会在同一帧画面中出现?

人类一边轰轰烈烈地建设着这个空前的时代,一边被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和飞快转换弄得错愕不堪。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内核是什么?人类为什么如此焦虑、如此躁动不安?李志雄力图用他的影像视角和社会思考回答这些问题。

作品中的人类与自然之水呈现令人茫然无措的疏离。在林立的烟囱前,只有了水或人类渺小的表情和背影。很多原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东西,却无可奈何地凝结在一起,不能分离。一种社会发展对自然的蚕食和侵略,一种现在对过去的侵略,一种未来对现在的侵略……这种外在的侵略,难道不是对我們内心和情感的侵略。

疏离和侵略终将使我們更加孤独。李志雄通过影像传达了另一种“百年孤独”——没有命题也没有时间限制,颠覆了故事的结构以及既定的逻辑,超越视觉对元素的机械复制,实现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从而传达出这个时代的普众情感和危机精神。

照片中一个个相似却又不相同的意象里,孤独的水,孤独的人,孤独的植物,孤独的城市,孤独的工业,孤独的文明,孤独的宗教,孤独的信仰,孤独的心灵……在飞速变迁的世界里是如此令人心酸,我們不得不在这样的混乱、焦虑和失语中追问和反思:这难道就是我們时代的心灵之光吗?我們这个时代的内心,就是令人悲怆的孤独?在这些惊心动魄的孤独中,唯一让我們不孤独的,是逃离孤独的渴望和探索。李志雄用影像表达这样的孤独和悲怆,试图从孤独中寻找慰藉,寻找消解孤独的力量。

人們常用“镜”与“灯”来比喻文学乃至艺术创作的两个方向,“镜”是照镜子一样的客观呈现,而“灯”则是发自内心的灵魂之光。李志雄的摄影所呈现的水并不是照镜子一样的现实,而是包容于这种现实之中或掩饰于其后的那些经过选择的事物、性质、倾向,或者形式。潘诺夫斯基将视觉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自然的含义、从属性的含义和内在的含义。自然的含义是指组成视觉信息的可视性元素,以及人們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从属性含义是指某种与形象相关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内在的含义是指精神上的显现或内涵上的挖掘,也是其最为重要的含义。由此可见,最终能够赋予摄影高贵品格的,不是机器的精妙,而是丰富的精神和心灵体验,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充分表达。在一个似乎一切都可以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时代,唯一不能组装、复制、消费和PS的,只有我們的心灵;摄影师所应该并可以传达呈现的,也依然只能是万事万物,以及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强大心灵。

上一篇:道家“水德”与人生“九道坎” 下一篇:李鸥的原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