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再思考

时间:2022-09-27 04:06:30

“乐不思蜀”再思考

我们读历史,应该从中发现规律,探求真理,汲取经验,接受教训;切不可带着一副势利眼光,捧红踏黑,羡富欺贫。“只依成败论英雄”是一种势利的看法;“开国之君是英雄,亡国之君是狗熊”也是一种势利的看法。阿斗是个亡国之君,但是,能把蜀汉亡国的责任加在阿斗的头上么?刘备当了两年皇帝,就把蜀汉的家当败掉了一半,荆州丢了,益州新附,人心不稳,形势岌岌可危。当时别说败军之将的刘备,就是诸葛亮也对蜀汉的前途信心不足:“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一句话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17岁的阿斗所接的就是这个烂摊子。蜀汉必亡,这也是大家心中有数的,“伐亦亡,不伐亦亡,与其坐而待亡,不如伐之”。这话还说得不够明白吗!阿斗能让蜀汉政权延续四十多年,应该算是一个奇迹。如果刘备不死于白帝城,继续掌权,再闹一回意气,蜀汉早就亡了,岂能拖到四十多年。蜀汉之亡,是大势所趋,油干灯尽,力竭计穷,谁都怪不了。

按照过去写史书的惯例,对于任何一个亡国之君,总要说他几件错事,才好交代。因此,对于阿斗的错处,大致定为“宠信宦官黄皓”。查考史实,这事肯定是有的,并没有冤枉他。作为皇帝,谁都会宠信宦官,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宠得太不成话的是唐代与明代。唐代的宦官居然可以废立皇帝,号称定策国老,皇帝却成为门生天子;明代的宦官掌握厂、卫,中央的特工系统竟归他们指挥。阿斗宠信黄皓,肯定还没有到这种出格的程度。

对于阿斗,最不能见谅于人的是他的“乐不思蜀”一事。据《汉晋春秋》记载,在阿斗投降来到魏国之后,有一天,司马文王(司马昭)约阿斗宴会,而使“凄凉故蜀伎,来舞魏宫前”,旁观者为之伤感,“而禅(阿斗)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贾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后人对此事的评价是“阿斗既无情,又。”

记载中接着说:阿斗回答“乐不思蜀”,正觉得有失体统,就悄悄地教他:以后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应该流着泪说:先人坟墓皆在蜀中,无日不思。这样一来,司马昭就会放你回去。以后司马昭再问阿斗,阿斗照正所教的回答。司马昭说:这话好像是正教你的。阿斗吃惊地说:正是这样。在座的人听了,无不窃笑。后人对于此事的评价是:阿斗太愚蠢了,简直是个。

对于以上的评价,作者认为有重新思考的必要。对于改朝换代,即皇帝换了一个姓,君臣人等是否都有殉国的必要。特别是在大事已定、形势无可挽回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从“忠君”的立场来说,是鼓励殉国的;但从爱护老百姓的立场来说,放下武器是减少老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又有什么不好!三国时代末期,先是蜀汉对魏投降了;仅仅两年之后,魏又向晋投降了(形式是禅让,实质是投降);再过十余年,东吴又对晋投降了。三国的结局都是一样,社会风气已经如此,我们没有苛责阿斗一人的必要。

至于“乐不思蜀”一事,绝不能简单地认为阿斗愚蠢。对于司马昭那种人,应该了解其阴险毒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阿斗如果不是装糊涂,故意装痴卖傻,而是让司马昭了解自己思蜀的真心,那非倒霉不可。其实,前人早看出阿斗是在装傻。《三国志集解》一书引于慎行曰:“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正教之,浅矣!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可见,阿斗比正聪明得多,正是面带傻相,心中明亮。他能骗过阴险狡诈的司马昭,化险为夷,绝非无能之辈,我们不可小看了他。

总之,阿斗虽是亡国之君,但是亡国另有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忘记了刘备的闯祸,只责备阿斗的无能,那是为尊者讳,有失公允。前人由于满脑子的愚忠思想,才对刘氏父子作出了并不公允的评价。难道我们还要跟着他们继续说下去?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确凿可靠的史实来重新考虑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如果我们老是跳不出前人所画的圈子,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岂不是太故步自封了吗?正是:刘家帝业说兴亡,父子也须论短长;前人论史失公允,今人理应再思量!

(摘自《皇权祸国:皇帝是个什么玩意》 万卷出版公司 )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新生习惯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踏雪寻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