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时间:2022-09-27 03:36:35

关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倡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和语文学习本身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和学习需求的差异,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无疑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弊端突显,与新课程精神格格不入。 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本文下面就"学案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与思考。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同时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即导入新课-预习新知-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当堂检测-布置作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主动探究,完成相应任务,且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与老师共同探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它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 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现结合具体的课文来谈谈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我们以《鸿门宴》为例来讨论。下面是我就本课编写的导学案的提纲: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 1、相互讨论,对比概括出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 2、了解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从多个角度作出有依据的评说。四、【教学重点】五、【教学难点】六、七、【课时安排】八、【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导入语;三、板书课题: 鸿门宴 司马迁;四、作者和《史记》介绍;五、背景资料;六、相关链接,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和 《大风歌》。七、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1、学生听一遍录音(或教师自己朗读),教师强调一些难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八、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学生先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九、作业 。

【第二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学习过程:(一)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可以就某一段朗读)。 (二)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就比较精彩的某一段朗读)(三) 复述故事情节。(四)赏析第一段:提问①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五)赏析第二段: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六)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三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学习过程:(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二)导入新课。(三) 赏析第三段: 1.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2.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3.按地图方向绘制出鸿门宴上人物的座次表。(四)赏析第四段:1、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1)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2)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4、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5、试绘制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团的人物关系图。三、布置预习。

【第四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学习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2、提问1)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2.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四)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一、学习要点:1、总结文言知识点。2、课堂检测。二、【学后反思】。

下面再以《定风波》为例说明该导学模式的应用:【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自学 (具体内容略)。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二、导诵读,培养情感。(形式多样)三、主学习,粗知词义。(1)请三名学生分别抄写词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2)后再请一名学生给词中加点的字注音。(3)最后请一名学生给词中划横线的词语释义。四、合作探究,赏析该词。【思考】(可以用指名或抽签的方式提问学生予以回答,根据评分标准评分。)(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4)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主持进行讨论。共设计两个问题,请各组组长到讲台老师手中抽取题目,然后就此题讨论。)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五、展示成果,点拨释疑。(按以上题目的顺序,依次请各小组代表就此发言。教师根据其发言情况予以评价,请课代表记分。)六、总结归纳,积累经验。七、仿写该词,加强修养。八、择优展示学生仿写作品(也可以展示教师自己的仿写作品)。九、当堂检测,巩固成果。(1)背诵或默写该词。(2)名句默写。十、课外拓展,开拓视野(视课堂情况酌情而定)。十一、教学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对此种教学模式包括我校倡导的"一 案四步导学 模式 "都曾进行了较深刻的思考,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1)唯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拯救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痼疾(如满堂灌、填鸭式等)。(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3)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之于中学语文教学好比鞋之于脚,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削足适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固然是好的,但没有模式的模式不仅也是一种模式,而且是最好的模式。(5)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要只教教材。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6)努力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的乐学与教学法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