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不打人的老师”

时间:2022-09-27 02:09:17

“喜欢不打人的老师”

昨晚,孩子学完钢琴,我骑车带他回家。

坐在电动车上,孩子弱弱地说:“爸爸,今天老师揪了我的头发,‘捏’了脖子后面的肉。很痛很痛。”

“现在还痛吗?”我问。

“现在还痛的。”

“老师为什么打你呢?”我问。

“我有几个音认错了。”

“平时上课,老师都这样吗?”我问。

“N次了。好几次,老师用手指戳我(额)头,我和凳子一起倒下去。”

“其他同学,老师也这样吗?”我又问。

“也是这样的!”

“那我们不跟她学(钢琴)了,好吗?”我脱口而出。

“嗯,不好。我想学的,喜欢学钢琴的。”他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我们换个老师学吧!”我说。

“嗯,嗯……不要紧,W老师也蛮好的,老师是想提醒我们!”他若有所思地说。

“那我们换个地方学吧!找个好老师!”我说。

“好吧,找个不打人的老师学,我喜欢不打人的老师!”他一脸释然,笑着,轻松而爽快地回答。

这是我和孩子当时对话过程的真实的回忆与记录。真实的过程还包括(我的情绪与思绪的真实变化):――

“嗯,不好。我想学的,喜欢学钢琴的。”

――听到孩子这一句话时,我的眼角湿润了,眼中闪现了泪花。因为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学习的,喜欢学习一切事物。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遭受一些他们尚且能够承受的羞辱、压力、惩罚与打击之后。我是为孩子的赤子之心而流泪。或许,是面对自己幼小的孩子,才有这样切肤的心痛体验与真切的人生感悟。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孩子后来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厌学乃至厌世,他(她)不知经历了些怎样的让人不想、不敢、不堪回首的过程……

“嗯,嗯……不要紧,W老师也蛮好的,老师是想提醒我们!”

――听到孩子这一句话时,眼中的泪花在打转,我有一种哽咽的感觉。这一刻,我感慨的是孩子的善良与宽容,是孩子的至情至性,是孩子对老师、对学习的真挚的爱。即使,当孩子面对刚才还在肢体上让其感受到疼痛的人,他们依然不改对老师的近乎天性的尊敬与爱戴。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是否真正珍视过孩子如夜晚璀璨的星空般又或如洗过的碧空一样美好的心灵,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小小的处于成长中的无比美好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多么纯净的碧空,没有尘俗与污染,没有世俗与纷争,没有虚伪与矫揉……我终于明白了“孩子是成人之父”“孩子是成人的老师”“孩子才是最伟大的”这些名言警句的内涵。

“好吧,找个不打人的老师学,我喜欢不打人的老师!”

――随着孩子的释然,我的心也释然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反思。这可能就是我今天提笔的缘由吧!或许,也有我自己就是人师的原因。对这句话,我有更多的联想与感悟:“我喜欢不打人的老师!”――孩子稚气的话语,深深触动与冲击着我的灵魂。

“不打人”――在直接的行为上,我现在作为教师确实是做到了。但内心中,或在其它的表现上,我是否真的化为自觉?比如:我是否真正尊重与呵护学生,如同挚爱自己的孩子?我是把成绩与分数看得更重些,还是孩子的心理、精神的健康成长看得更重些?我对待孩子的态度、眼神,说话的语气,声音的高低,表情的自然状态……一句话,我有没有把孩子当作人,当作真正的人,真正当作儿童――来看待,来呵护,来珍视,来尊重,来相处,来交流,来引导,来教育……来真诚地面对?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前面这样写道: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

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是杂乱的野草,

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作为家长(家庭),我们要让他看见些什么呢?

有一个班的孩子每天向我们走来,作为老师(课堂、学校),我们要让他们看见些什么呢?我们要让他们感受些什么呢?

时下,正是复习迎考之时,我们要让孩子们看到些什么?感受些什么呢?是如山的作业,不尽的试题,唯一的分数,严肃的面孔,严厉的呵斥,紧张的关系,还是在“教书”中“育人”,在传授知识、培育智能中,发展、完善孩子的人格、情感、精神与思想,让孩子学到知识,发展技能,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学习与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俄国著名诗人巴尔蒙特在《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开头写道:“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和蓝天。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和高山。”

“我喜欢不打人的老师!”――孩子喜欢不打人的老师,孩子喜欢不骂人的老师,孩子喜欢不用凶狠的眼神与表情面对他们的老师,孩子喜欢每天不只是让他们做题、做题、再做题的老师,孩子喜欢不让他们感受羞辱的老师,孩子喜欢真正尊重他们的老师,孩子喜欢真正喜欢孩子的老师,孩子喜欢像紫丁香一样的老师,孩子喜欢会让他们看到如紫丁香一样馥郁芬芳的美好东西的老师,孩子喜欢能让他们看到太阳、蓝天和高山的老师,孩子喜欢能让孩子感受到鼓励、尊重、真爱等美好东西的老师,而不只是批评、喝斥、压抑、负担、屈辱等如杂草一样不好东西的老师……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我们应该让孩子看到什么?

有一个班的孩子每天向我们走来,我们应当如何做一名称职的老师呢?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呵护与尊重,此非谓之崇高的说辞,实属为人师者应有的良知与良心。

写作此文,实无追究文中钢琴老师之意。作为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师,我能理解那位钢琴老师的良苦用心,尽管她对教育的认识确实亟待提升。初衷有二:一是有感而发,自我反省之用;二是提醒老师,善待童心。“可怜天下父母心”,亦要“可怜天下赤子心”。

上一篇:“现象级”是怎样炼成的 下一篇:江小帆的围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