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重大改进

时间:2022-09-27 12:59:49

对于

摘 要:高中《生物》第3册中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在野外调查存在诸多困难的背景下,本文借鉴大学生态学实验的方法,引入了"棋盘法"这一模拟实验,既能准确地体现实验原理,又能克服实际中的诸多不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种群密度 物种多样性 模拟实验 棋盘法

高中《生物》第3册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个探究实验由于需要野外操作,因而会出现很多制约因素,比如植物识别是否准确,样地选择是否合适,时间安排是否及时,学生安全是否保证等等。本文通过借鉴大学教材《生态学实验》,对其加以改良,将野外实验搬进了实验室,使之成为模拟实验,既能准确地体现实验原理,又能克服实际中的诸多不便。具体操作如下:

一、基本实验流程

教师先给出基本的实验材料。

1.准备一个1m2木盒(10格×10格),将其模拟为野外样地,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每个小方格相当于一个样方;

2.准备一包一定数量的黄豆(500粒,事先不要告诉学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续实验步骤如何设计,各组展示设计方案,教师加以总结后补充实验方案如下:

3.以黄豆模拟待测种群,将其随机散布在木盒内;

4.随机抽取样方;

5.分别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6.计算每个样方内平均个体数,然后乘100,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之后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各小组讨论一下,这个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生:如果黄豆压线,如何计数?

师追问:如果全部计数是否准确?

生:不准确,会造成重复计数。

师:对,为了避免重复,应取上边,左边,左上角处计数,即按照取左上原则处理。[2]

二、实验后关键问题的讨论

各组汇总结果后,教师公布每组黄豆真实数量为500粒,之后各组讨论如果误差较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可能的原因有3个:

1.散播黄豆时,没有随机进行。比如没有散开,大部分集中在某一区域。[3]

2.抽取样方时,没有随机进行。应该是一位小组成员背对棋盘,随机报样方号,以保证不受主观影响。

3.抽取样方数量太少。取样小于20个样方的小组都有较大误差,为保证准确性和高效性,应取20个样方为宜。

三、由模拟走向现实,由室内走向野外

如果直接进行野外实验,学生因为没有相关知识铺垫,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知识,而在开展了模拟实验后,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思考野外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应如何进行呢?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定样地;

2.根据种群个体疏密程度,确定样方面积及数量,密度大的样方可以小些,需要提前进行预实验加以确定;

3.随机抽取样方,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并计算种群密度。

四、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棋盘法调查植物物种多样性(沪教版为必修内容,其他地区教师可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实验)。经讨论,总结方案如下:

1.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

2.将混好的各色豆随机散布在木盒内,其中不同颜色的豆相当于不同植物种群(每组中豆的种类以及各种豆数量有所不同);

3.随机抽取样方20个;

4.分别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各种豆的数量;

5.利用辛普森指数,计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经过实验之后,各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物种丰富度(取决于豆的种类数)和物种均匀度(取决于各种豆数量的接近程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4]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开展探究实验,既能准确地体现实验原理,又能克服野外实际中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只给出基本的模型用具,使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参考文献:

[1]李铭红.生态学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2]朱钧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模拟实验.新课程学习(中), 2011(4)

[3]朱俊.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误差分析.考试(高中理科),2014(2)

[4]唐杰.“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实践的一些改进.中学生物,2014(3)

[5]陈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探讨.课程教育研,2014(1)

作者简介:

秦海,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担任生物教师。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