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你是想要一个成功的孩子还是快乐

时间:2022-09-27 10:00:05

张德芬你是想要一个成功的孩子还是快乐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很可怕

Hers: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想培养出“成功”的孩子,你怎么评价这种观念?

张德芬:如果父母们想要一个成功的孩子,那么他们养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用来炫耀自己的。所谓光宗耀祖,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工具,把父母们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常用一个叫作“虎妈”“狼爸”形容那些想要“成功”孩子的父母,大家一定看过那种养斗鸡或者赛狗的人吧?这些想要培养出“成功”孩子的父母和那些豢养斗鸡或者赛狗的人没什么两样。花费大笔的金钱和时间,养出一只优秀的斗鸡或者赛犬,难道只是为在竞技场上为主人夺得光荣吗?他们把养孩子变成了一种职业,讲究投资回报。

幸福与否,最重要的在于心态。成功人士会有很痛苦的时候,平民也有平淡的快乐。如果“成功”,但是心态不好,也会到处遇到困难,而不觉得快乐。只要有好的心态,就不会感到不快乐。

Hers:可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在当下的社会甚至难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所谓成功的人在社会上行走相对容易——你怎么看这种现象呢?

张德芬:对年轻人来讲,把目标用在追求成功、追求物质、追求享受上,也是一个过程。因为他们年纪小,要告诉他们追求成功是一种“幻象”,人生是一场“游戏”,超脱世俗,只注重心灵,我觉得不切实际。但成功和快乐两个元素需要放在天平上,来追求一种平衡。调查显示:幸福指数高的国家,往往是较穷的国家。人们终会了悟:成功不一定会使人幸福快乐,但幸福快乐的人,却一定是成功的。幸福快乐的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自然也就拥有更多的机会。

让孩子快乐健康负责任

Hers:你怎么看孩子读书与未来的关系?

张德芬: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有攀比心理,强迫孩子考前三名,甚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实,他们只是想和其他家长比。父母们更应该去理解孩子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如果孩子坚持不了,也不用去强迫他。整个过程,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选择、去决定。这样,孩子就会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当下中国大陆,只要稍微多花点心思,认真、肯干,都能挣到钱。真的“满地都是黄金”啊!可是,在美国或者中国台湾就很难,那里大家的智慧和常识程度很高,所有可能赚到钱的方式都有人“Touch(接触)”过。中国大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毕竟不很多,很多人搞不懂市场机制,机会相对就很多。

我有一个朋友,曾帮助大陆11家公司去美国上市。他说2/3上市公司的老板都是小学毕业。这样看的话,学校的教育就不是特别重要。相反,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做事是否有信心、身体是否健康、喜欢不喜欢自己、开心不开心、能不能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任……在这些方面培养他们更重要。其实,这些就是作为成功老板的特质。

当然,如果孩子能够享受到读书或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多读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大陆以考试为目标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也是个“二愣子”。

Hers:有调查显示,在成长过程中,中国孩子的叛逆比例最高。降低孩子的叛逆指数,父母要怎么做才好?

张德芬:如果不侵犯孩子,不压制孩子,孩子是不会反叛的。但是在金钱至上的当下社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任着自己的性子养孩子,采取高压的方式管制孩子,扼杀孩子天赋的父母并不鲜见,正因为这样,才出现所谓的叛逆青春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有没有用暴力等严厉方式扭曲了孩子的人格,种下不良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成一些恐惧畸形的心理。这方面药家鑫可能要算最坏的例子了。如果孩子一直在父母的“高压”下压抑自己,就算童年、少年不反叛,到了中年也会加倍反叛。那时,可怜的就是他的妻子、子女,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高。中年以后,父母可能早都过世了,他们终于在心里呐喊着,要过自己的生活。于是,他们可能放下经营很久的事业和婚姻,180转身,不愿再回头。

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天生的,可以压抑,但最终是要流露出本性。从心灵的角度讲,要尊重孩子生命的历程,让他走自己的道路。父母只是扮演辅导者。孩子和父母一样,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负面性格,而不是压抑。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弥补永远不嫌晚

Hers:如果做父母的曾经伤害过孩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吗?

张德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经历“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到“先知先觉”的过程。在我孩子很小时,我觉察力不高,经常脾气来了就会打骂他们,说话也很恶毒。那时我先生说,想把我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让我知道我的话多伤人。其实我以后也很后悔,这就是一种“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就是错误地对待孩子之后,自己能很觉到不妥。“当知当觉”是正在做的时候,立刻就知道某种方式不合适,可是想停止又停止不下来。

懂得成长的父母,会慢慢地、一点点进步到“先知先觉”——刚觉察到有怒气从心中升起时,立刻调整自己的呼吸,用最客观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生气时,我们也会退一步,冷静地对待他们。比如有一次,我儿子放学回家,很不高兴,和我讲话很凶。我在看电视,立刻从容地转过身,对他说:“你先走开吧,我不想对一个对我大声吼叫的人说话。”儿子走了,我继续看电视,我一点也不生气。过了一会儿,孩子自己平静了,过来跟我道歉,说他大声讲话不是故意的,是他当时情绪不好。

如果父母真有伤害过孩子身心的地方,应该立即想办法去弥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弥补是永远不嫌晚的,孩子一定会看得到父母为他所做的改变。

Hers: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管理孩子的度呢?

张德芬:管理孩子的分寸,的确很难把握。

为人父母要先修炼自己。父母首先要是一个足够爱自己的人,这样,才可能摒弃功利的色彩,感同身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在孩子面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快乐,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但是,身教胜于言教。

当然,父母尽管不能压制孩子,却又不能完全不管孩子。完全不管孩子,孩子会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会成为一个迷失的孩子。当孩子某方面做不到的时候,父母要学会把要求放低,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乐趣。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难管理的根本。因为这个过程,就是父母修炼自己的过程。比如,父母心情不好时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很多父母自己会摸索出从“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到对孩子说“我心情不好,这件事,你过半小时来找我谈”的经验。

上一篇:把握“尺度”, 成功作文第一步 下一篇:母亲的瓷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