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小品与东北文化

时间:2022-09-27 09:49:01

浅析东北小品与东北文化

【摘要】“小品”一词有很多含义,无论是在佛经、美术界中,还是在文学作品和戏剧形式里,小品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与表达方式。时过境迁,小品发展到了当代,受春节联欢晚会的媒介推动作用,“小品”一词在更多时候被人们理解成一种诙谐幽默的舞台表演形式,特别是东北小品,更是以短小精悍、观赏性强、动作夸张、反映现实生活等特点得到了电视机前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并且逐渐主导了我国小品创作的宏观走向和表演方式,“赵家班”几乎成为我国小品的代名词。

【关键词】东北;小品;文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40-2

我们不难发现,受东北小品,尤其是“本山”小品的影响,北方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意无意的说出几句小品中的台词,比如同事穿个马甲,我们往往会调侃说“穿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朋友脚扭了,我们往往会善意的打趣道“没病走两步”;疏于运动起了小肚子,我们有时也会挖苦说“瞧你那腐败的肚子”;甚至两口子打仗,有时候男方被女方逼急了,也会怒道“对付过呗!还能离咋的!”。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正是因为贴近生活,取自生活,源自生活,才使得东北小品具有如此强大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正是东北小品对百姓生活的感悟,对人民关注事物的表达,幽默中含有讽刺,直白中蕴含深意,才使得以逗乐为主的小品由草根文化一举成为一种主流的表演方式。

一、东北小品对东北生活的原味呈现

1.衣着特色

在东北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由地域特色所带来的风格差异,所以东北小品中往往也融入了这种特殊的“服装文化”,以便加深观众对表演者的第一印象。东北是一个有着四季分明的地域,冬季较长,冬装也很具有特色,棉袄、棉裤、棉鞋、棉帽、甚至是棉手套,都深受这种气候因素和历史习俗的影响,如:皮毛一体的布面大衣,皮毛帽子等等,既着浓郁的东北特色,也散发着民族的特色。而这一服饰特点,在东北小品中,也得到了最大的展现与还原。以赵本山1997年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为例,在这部小品中,台上的演员身着略显夸张的“模特服装”,生动的展现了东北人民在冬天时的衣着,而粮仓般造型的棉袄,也体现了东北建筑特色。再如2010年央视春晚小品《捐助》,赵本山身着蓝色棉大衣,内穿过时的中山装,头带毛皮帽子,脚蹬黑皮鞋,手里拎着黑色的皮包,以一种“混搭”的方式将一个东北朴实农民的形象在了大家面前,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更是以一身大棉裤,小花袄,头戴毛毡的造型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东北农村“小老太太”这一人物特色,这种服装特色,想必是除了东北这块区域以外,都鲜有见闻,而也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服装,才使得广大观众对东北小品有了更为直观的第一印象。

2.布景特色

东北的建筑风格虽然不及南方有特点,但是在东北的农村,屋内装饰和摆放还是很有特色的。东北常说“关东山,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室内多以火炕火地取暖。在这种条件下,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窗纸就成了分隔冷热空间工具。如果把窗纸糊在里面,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室内高温时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框结合处,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漏缝,而且还会造成窗框腐烂。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东北人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出了“窗户纸糊在外”的办法。现在的东北农村,虽然早已告别了糊窗户纸的年代,但是,这一极具东北特色的做法,却被东北小品成功搬上了舞台。例如,在赵本山2010年的小品《就差钱》中,舞台上的布景并不复杂:一席炕,上面放着炕桌和柜子,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却是作为背景的东北经典格子窗,也许是为了节目的舞台效果,没有采用常见的白色糊窗纸,而是以花纸代替,但也同样真实的还原了“窗户纸,糊在外”这一东北生活习惯。翻看前些年的东北小品,在舞台布景中难以发现“窗户纸”的踪影,而近年来,“窗户纸”这一东北特色,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新兴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无不着力展现东北农村日新月异、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变化,这种被人淡忘遗失的习俗却在小品的舞台上焕发着它的光彩。

除此之外,在布景上还有很多细节能体现东北特色,如:墙上挂着的辣椒串,窗户上贴的年画,包括炕上被子的被面花色以及生活用的衣橱等等,都极具东北特色。

3.饮食文化

东北由于地域原因,也因为食材的单一,千百年来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说东北人爱喝白酒,爱吃炖菜、炒鸡蛋等农家饭。

例如,小品《策划》中,宋丹丹上场便说:“儿媳妇,家里来客人了,整俩硬菜。家里来客人了,呆会搁这喝酒。”之后端上了炖鸡,这在东北是常见的待客菜。

小品《送水工》中,赵本山与范伟在饭桌上连干了好几杯白酒,还念叨着“啥也别说了都在酒里呢。”这种情况在东北的酒桌上也常能见到,东北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呼之欲出。

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为了孙女的前途,带着3万元到城里请客人吃饭,但是却自带了“原材料”,有蘑菇,野鸡,笨鸡蛋,葱等等,这些一方面都是东北人爱吃的、常见的待客菜;另一方面,小品中赵本山的一句台词也反映了现如今的社会现象,“这些东西给你钱你都没地方找去。”就是城里的菜并不让人们吃的放心,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纯绿色”的食品,这也是东北小品扎根于现实,“接地气”的表现。

此外,受气候条件制约,在冬季,东北人民往往通过狩猎等方式猎取一些野味来补充对肉类的需求,如在小品中出现的野鸡,甲鱼等等,通过当下“鸡鸭鱼肉赶下台,乌龟王八爬上来“的饮食,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东北饮食文化中以农耕文化为主,但又融入渔猎传统这一民族特色。

二、东北小品对二人转的借鉴与影响

1.二人转对东北小品的影响

二人转是东北地方戏,历史悠久,植根于民间文化,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而东北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是在以东北文化为背景的土地上形成的,在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同样从二人转中吸取了很多的养分。这就好比东北文化是个大染缸,二人转等特色文化就是染缸中五彩缤纷的染料,我们将东北小品这块白布放到染缸中“染一染”,肯定染上很多其他特色文化,变成一块“花布”。如果我们形容这块花布到底是以什么色系为主的话,那么二人转则就是东北小品这块花布上所呈现出的“底色”。我们在观看东北小品中常常巧妙运用幽默诙谐的“包袱”,往往是源自于东北二人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口。例如,在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人的一生很短暂,有的时候跟睡觉是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这个包袱就直接来源于二人转经典传统的一个说口。

另外,在小品的表演形式上,也受到了二人转的影响,如近年赵本山和徒弟的小品,常常穿插着唱歌、转手绢等表演形式,这都是受到二人转的影响,从二人转中吸取的养分。

2.演艺人员在东北小品和二人转融合中的作用

从事小品创作和演出的东北笑星们有很多曾经是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例如:赵本山、高秀敏、潘长江等人,甚至有些艺人在演出小品的同时还坚持二人转的演出,如:小沈阳、王小宝、王小利等。而在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合作的小品《小崔说事》中,更是在结尾环节三人合作了一场简单的二人转,让二人转走向了更高的艺术舞台,也通过东北小品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二人转这一曲艺形式。这些笑星长期将二人转与小品结合起来,互补长短,形成了东北小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东北小品对东北方言的传承

1.原汁原味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又深受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化影响,因此,东北方言极具地方特色,在发音上十分接近普通话,而方言土语却又让人难以理解;一方面,吸引观众来了解东北方言的含义和小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缩小了地域限制。总之,东北小品将东北方言原汁原味的搬上舞台,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东北方言。

比如说在小品《卖拐》这个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尖(音)人忽悠了,能把小两口过的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这其中的“尖(音)”和“”,就属于东北方言,外地人是很难懂得其中的含义的。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方言也失去了存在的环境,而东北小品将这些方言变成台词,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这些有趣的小品台词,这就使东北方言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2.歇后语、顺口溜在东北小品中的运用

在东北,民间流传着大量的俏皮话和俗语,但现在城市中的人知道的越来越少了,农村的孩子们也很少再使用这些词语。而这些饱含着人民智慧的词语却在东北小品中再次充满了生命力。东北小品大量使用顺口溜、俏皮话和歇后语,加强了台词的喜剧效果,也使受众更易于接受。许多东北小品播出后,里面的台词都会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例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黑土大叔的朗诵:

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

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

例如:小品《拜年》中,在得知范伟升官后,赵本山对高秀敏说到:“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瞎木杵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等等,处处充满了东北的地域文化色彩,也增强了小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还有一些俏皮话,也让人忍俊不禁,如:“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这一句插科打诨的俏皮话,除了令人捧腹外,也深刻表现了东北小品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贴近生活的特点。

四、东北小品与东北文化的关系

东北小品在赵本山的带领下,越来越被大众所熟识和喜爱。这其中当然得益于小品本身的魅力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但在我看来,东北小品的走红,与东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是分不开的。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在独特的民族环境和地理位置的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东北小品深深植根于这片沃土上,吸取养分,终成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另一方面,东北自古由于地域的限制等原因,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情况,但东北小品却将东北生活原汁原味的搬上了艺术的舞台,使更多的人了解东北,喜爱东北文化,这不得不说是东北小品对东北文化的传承。

【作者简介】明阳: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下一篇:浅析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