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妙理于豪放外 出新意于法度中

时间:2022-09-27 09:38:15

在中国历史上,能在书画、诗词、文学诸多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者,苏轼当之无愧。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为文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家”之一;其诗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他擅画竹,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书法艺术上,作为“宋四家”之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相比,苏轼的书法更注重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点画之间。在谈到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的再创造,用笔上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从而形成其特有的深厚朴茂的风格。苏轼早年学“二王”,笔触精到,字态妩媚,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朴厚圆劲,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等。《黄州寒食诗帖》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的。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几近达到了“心手相畅”的完美境界。所以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明董其昌更盛赞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苏轼晚年学李北海,兼收晋唐诸家风韵,气质古雅,沉着大方。其代表作主要有《洞庭春色赋》、《祭黄几道文》、《答谢民师帖》、《渡海帖》、《江上帖》等,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具有“气势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为后世楷模。

苏轼的书法于“二王”后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字丰满肥润,跌宕生姿,有天真烂漫之趣。崇尚自然是苏轼书法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同时追求气韵生动,也是他书法风格的另一特点。虽然苏轼书法楷行兼擅,但真正意义上的能反映其崇尚自然、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当是他的行草手札。我们可以从他的早期、中期代表作品《治平帖》、《新岁展庆帖》、《归安丘园帖》等帖中找到答案。这些手札均为作者的信件往来之作,信手为之,不计工拙。苏轼曾说:“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也就是说,只有在放意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书写境界,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神采。古人评“东坡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充分表现出其合乎自然、不矫揉造作的艺术追求。

《治平帖》是苏轼34岁时所写的一件信札。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页 誉之为“世间墨宝”,由此也可以看到苏轼早年书艺的风采。此帖只署月、日,而未署年。据考证,帖中“治平”乃东坡家乡眉山县的僧寺。受信人史院主、徐大师乃二乡僧。东坡信中拜托二僧照看先祖坟茔,且流露出归乡之意,语句真切,结构自然,肥瘦适中,浓淡相宜,此帖也因而成为苏轼的早期代表作品。

苏轼写《新岁展庆帖》时,46岁,正是其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此帖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我们可以想象出,千年以前依然风华正茂的苏轼,当时举笔伏案的情景。这是一封他写给好友的私信,写这封信的时候,苏轼刚买了几十亩土地,自耕自种,衣食无忧,后又造了新居,因此诚意邀请朋友到黄州来,共享新居竣工之喜。综观此帖,洋洋洒洒,信手写来,一气呵成,无拘无束,毛笔在作者的手中横竖斜直,随心所欲,似乎有一种大大咧咧、悠然自得的畅意,甚至连添加的漏字也赫然地留在信里而不予理会,其天真洒脱、无拘无束的本性由此可见。董其昌跋此帖后说:“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钩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此二帖(包括《人来得书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由此可见苏轼秀逸劲健、天真烂漫的书风。

《归安丘园帖》书于宋元v元年(公元1086年)。此帖又名《致于厚宫使正议尺牍》,虽比《新岁展庆帖》晚了两年,但其书法风格却有了较大的变化,结体扁平,丰满肥润,已是苏轼比较成熟的作品,与他晚年的作品《次辩才诗帖》、《江上帖》等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帖也可以认为是苏轼书法由中年向晚年过渡的转型之作。该帖共十行,行行字数不等,字字独立,笔断意连,具有浓郁的书卷之气。结体肥厚而不臃肿,墨色稳重,观之如浴春风。故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从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评语实不为过。

上一篇:篆刻章法的训练(连载.4) 下一篇:课堂案例.横折的书写及应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