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玉鹿

时间:2022-09-27 09:23:22

【摘 要】从中国古代玉文化中鹿的造型中了解从古至今鹿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商周时期 玉鹿 雕刻工艺

鹿,体态清秀,性情温顺,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哺乳类动物。在我国,鹿很早就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实。从商代开始,人们就将玉石琢刻成各种鹿的造型,这是因为先民们就将鹿视为一种瑞兽,认为鹿有祥瑞之兆。《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因此古人常常将玉石雕刻成鹿的造型。古代的玉鹿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它们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间绿野,或漫步于林间树下,皆秀美生动、典雅可爱。尤其是唐宋以后,古人借鹿与禄之谐音,以象征福禄常在,官运亨通,应用更加广泛。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以及琢玉工艺的进步、提高,玉器上鹿的形象日渐丰满完美,画面内涵也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吉祥之意趣。对历代鹿纹图案进行探讨和研究,既可以使我们了解鹿纹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以为包括古玉在内的鉴定、断代提供一个依据。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最早的玉鹿出现在商代,这一时期的玉鹿造型比较简单,多数以片状体出现,琢玉工匠只是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它部位则一带而过,仅具其形。如鹿角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没有角,一种为三歧形角,另有一种是双角对分,或对称或不对称。眼睛可分为小圆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榄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阴线刻画而成。躯体上多无纹饰,有的只有几条阴刻线作为分界线,把躯体和四肢分开。穿孔多在颈部、臀部,可供佩戴。1991年山东滕县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的玉鹿,高5.4厘米,宽4.3厘米,厚0.5厘米。两面平雕,纹饰相同,两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状,翘首圆眼,上下颌、鼻、嘴分明,颈间有涡纹,圆臀小尾,后腿略弯,颈间有一穿孔,兼具写实、夸张之美。

西周时期,玉鹿也多为片状,光素无纹,仅有几条简洁的轮廓线,但玉鹿的造型一般比商代的略大。有回首、前视、伏卧、站立等各种形态,气宇昂然,姿态优美,体现出当时玉工对于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湛的琢玉技巧。这些鹿大耳、大眼,角的分杈像小树一样直立头顶,有的对称、有的不对称,鹿蹄粗大,一般呈半蹄状,大多数玉鹿躯体肥壮,四肢矫健,有的还呈奔跑状,真的是活灵活现,仿佛它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90年代初,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国墓地出土了一件极其精致的玉鹿,这件玉鹿整体高6厘米,宽5.6厘米,厚度为0.1----0.4厘米,采用和田青玉雕刻,颜色为深水青色,因受沁局部有灰白色的斑点。玉匠将鹿雕刻成俯卧状,两腿卧底,形态逼真。梭型眼,叶型耳,鹿角呈枝杈状顶于头部,厚重而不失活泼。玉鹿的两面均以阴线琢刻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线条流畅挺拔,雕工之精细,是周代考古难得一见的精品。

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掘与研究填补了我国西周时期的多项考古空白,出土器物之丰富让人为之惊叹,也让今天的人们对于三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展开了无限遐想。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当时的人们把玉琢刻成各种造型佩戴在身上,除了象征身份,更是体现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工匠们耗尽自己的一生,用生命雕琢各种玉器,也正因为这样,今天的人们才能通过这些不朽的玉石了解过去,品读历史。

今天,可爱的小鹿已经不是完全生活在丛林之中了,人们早已实现了鹿的家庭养殖,因为它们不仅带给我们欢乐,还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自古就有"鹿身百宝"之说,雄鹿长着一对漂亮的长角,象一丛晶莹美丽的珊瑚。每年从清明开始,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以锯头茬茸角了。锯下的茸角经过煮炸加工,就是宝贵的鹿茸。鹿茸做为药用,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药书记载,鹿茸有"滋阴养血,补精壮阳"的功能。经过医学实践证明,鹿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它命、钙、镁、荷尔蒙等,它有生津补髓、益气助阳的效用;可促进人体发育。还能治疗劳伤瘦弱、目暗、妇女病等。制成的鹿茸精,含有大量的激素和磷的复合体,可以治疗心脏病、低血压、慢性关节炎、严重化脓外伤等病症。此外,鹿血、鹿角、鹿心、鹿筋、鹿尾、鹿鞭、鹿胎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都是滋补强身的珍品。鹿肉含有高蛋白和低脂肪,是高级食品:鹿皮也制造高级皮革。鹿的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极高,它与人参、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

回眸历史,展望今天,可爱的小鹿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答疑 下一篇:大学英语阅读交互式教学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