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加速养老难题多

时间:2022-09-27 08:59:09

老龄化加速养老难题多

老龄化正加速到来!

统计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

一方面是老龄化,另一方面是空巢化。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占50%―70%。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生急骤变化,抵抗力下降、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步丧失,住院人数增加,且病程长、康复慢……据调查,约10%的老年人患有躯体功能障碍。然而,医院人满为患,让老人看病难,不少老人病无所治。与此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也不断弱化。社会养老逐渐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养老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

养老还需“医老”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养老服务占了一席之地。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全方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挑战。

老年人有两怕:

一怕失能,二怕生病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岭南路的王炳贤最近一直在为老伴的照料问题发愁。她的老伴严吉鹤已经80岁,退休之后离岗不离职,一直发挥着余热。可是,病来如山倒,他先是受到老年痴呆症的困扰,前一段时间又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夫妇俩只有一个独生女,平时也无暇照顾老人。“我虽然是医生,可也70岁了,根本照顾不了他。而且,我身体也不好。”此前,王炳贤看了很多养老机构,但是这些养老机构不少建在远郊区,让老伴过去住,根本不现实。

王炳贤自己也总往医院去看病拿药,她感慨:“人老了,就怕生病,如今却是天天围着医院转,捧着药罐吃。”因为定点医院比较远,王阿姨恨不得自己就住在医院旁边,或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把病看了。

我国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亿,其中60%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代谢等慢性疾病。3700多万老年人处在失能、半失能状态,需要特殊照料与医疗服务。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说:“老年人有三类需求:基本需求,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长期照护等;服务需求,如医、养相结合的服务;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也有两怕:一怕失能,二怕生病。”

生病了,躺床上不能动了,只有同样高龄的老伴在身边照料,这样的尴尬在整个中国都存在。尤其是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今天,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在一些城市甚至已达到一半以上。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

失能、空巢老人生病了谁来照料?这是一道让人棘手的难题。送去养老机构吗?现实中行不通。2013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建成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床位39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床位数远远不够,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有媒体称,一些热门养老院要排100多年才能轮上。同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大部分机构不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且离居民居住地较远,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医院不能养老,家庭医生难进家,养老机构没医生

河北涿州的程阿姨又陪着82岁的公公去北京看病了。程阿姨提前退休照顾公公的3年间,已经好多次去北京的医院。公公患有老年性痴呆,病情不稳定,经常打人,不得不经常到医院来看病。想在医院多住些日子,医院说床位太紧张,只能来回跑。程阿姨最盼望的就是有医院护士来照顾公公,既能稳定病情,也能解脱自己。

“社区里老年人的收入状况都是不错的,不用担心生活,最大的需求就是医疗和康复。” 北京市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科主任赵卫华说,“老年人随着身体的衰老,往往需要一些相对专业的医疗和护理,尤其是病后的照顾。”

然而,专科医院不可能长期收留老年人。2011年8月,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玉渊潭医院,尝试建立了社区老年康复照料中心,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照料中心就在社区医院,身上哪里不舒服,医生护士随叫随到,同时中心也在社区里提供针对老年人家属的护理讲座和培训。

北京八里庄街道所辖的35个社区中,60岁以上老人共计1.9万人,虽然大部分老人身体硬朗,暂时不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模式受限。经调查,社区里有失独、失能、孤寡、低收入等老年人25位,他们需要更加细致专业的医疗照护。

目前各地推行的家庭医生服务,大多停留在给慢性病人查血压、测血糖等基础性免费服务上,仍没有开展入户诊疗服务,也没有明确的费用支付办法。因此,各地探索的家庭医生服务,进展都不是很顺利,家庭医生实际上还进不了家。

那么,养老机构能不能解决医疗问题?据调查,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民办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公益养老院两大类。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老年养护床位偏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

北京乐老汇养老中心位于海淀区罗庄西里,今年7月份开始试运营,主要面向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服务,并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普通日间照料和老年餐厅等服务。中心有护理床位20张,并配备专业的护理员,院长由协和医院退休护士长担任。除去日常的照护服务外,一些诊所已经入驻。但是,诊所并不具备医保报销资格,老人看病仍需要到医院去,非常不便。

去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对北京市核心城区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约半数的被访老年人有上门看病的需求;超过23%的老年人表示需要接受上门护理服务。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400多家养老机构中,只有31家实现了老人看病的医保报销。

失能半失能老人希望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

养老机构让老人住下不想走,是因为它具有医疗资质,能解决老人的治疗、康复问题。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同时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治疗费用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经济负担。

去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多个文件中,均提出鼓励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医保准入方面,上海市迈出了关键一步。目前,上海100多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中,有85家已经纳入医保定点。

专家表示,医养结合推进不顺畅的重要原因是,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由卫生计生部门管理,医保由社保部门管理,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不能融合。此外,养老健康服务业的全新理念尚未形成;长期健康照护保险尚未进入社会保险的框架;养老服务业中的医养结合政策尚未破冰;适应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和重在盈利的商业模式存在着明显冲突;养老健康服务业产品和服务研发明显滞后于老年人的需求。

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认为,医养结合的方向非常好,但产业发展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政府应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障制度,解决医院、老人与养老服务机构三者间服务费用的支出问题,使医生护士提供的服务有经费来源。

家庭医生何时进家?

家庭病床供不应求

今年10月,北京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里庄老年养护院正式成立,开始接收老人入住。首批设立了养老床位120张,不到一周时间,全部预订出去。

王炳贤阿姨将老伴严吉鹤送到养护院里,成为首批入住的3位老人之一。“这里环境很好,专门配备的职业护工比医院里可好多了。最主要的是离家近,我没事儿就两头跑。”她说。

在广州市番禺区番奥社区,王慧珍老人正在给有中风后遗症的老伴陈仟林测血压、血糖、心率,与其他家用医疗设备不同的是,王慧珍家里的这些设备与有线电视机顶盒连接,监测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递到社区医疗中心“为民星海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上,社区医生在第一时间即可掌握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一旦发现指标异常,马上反馈处置意见,社区医生可以处置的,马上上门处置;社区医生不能处置的,将信息传给上级医院。王慧珍介绍,这套智能化家庭护理设备帮了他们家大忙,每当老伴监测指标发生波动,社区医疗中心都能及时警示并给出处置意见,这对她3次中风的老伴来说是一个保障。

越秀区地处广州中心城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5%,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孤寡、独居、伤残、高龄人员。该区六榕街道党委书记潘二华介绍,他们大胆探索医养结合服务,重点实施“引医进门”(进家门、进养老院门)“引医进家”(进健康之家、星光老年之家)等举措,逐步形成“首诊(康复)就在家门口”的医养结合模式。如越秀区第二人民医院每天派出专门的医护人员,定时到社区日托中心(老人饭堂)为老人做常见病诊疗、慢性病康复指导和保健教育等。目前,越秀区老年人就医基本做到“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突出问题不出街道,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社区家庭病床备受欢迎,一床难求。六榕街社区医疗中心古汉斌医生说,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已达到出院标准了,却不肯出院,原因在于社区缺乏必要的康复手段和医疗条件。六榕街社区医疗中心设立了100多张家庭病床,有6位医生专门负责家庭病床的巡诊。“尽管家庭病床并非新事物,但实践证明家庭病床非常便于管理,特别是在老城区中易于实行。”

医养结合依托社区

北京市政协调研发现,对于政府来说,包括征地、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在内,每张床位实际建设成本约55万元,高昂的成本决定了不可能让大量的老年人都入住养老机构,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从全国来看,90%以上的老人愿意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必须进社区,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

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认为,医养结合最好有医院作为依托,尤其是要关注慢性病。他总结了医养结合产业的几大问题:一是重硬件、缺软件。人员队伍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缺乏问题的裁定体系。二是一窝蜂搞高端投资,急功近利。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高端养老床位既多且闲,空闲率高达40%。这需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打造涵盖高中低档的专业体系。

赵宝华建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医院或者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应基于社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对效益不好的医院、社区医院进行改造,建立连锁护理型的养老医院;民政部门应该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进行分级鉴定,由此建立社会养老的分级补贴。必要时,政府可以购买成熟的公司项目,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他说,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的问题,所以应该先解决养,再解决医。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的提高,医疗产品和服务要瞄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这样才能促进医养结合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跃进建议,在机构建设方面,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引导现有疗养院、养老院进行升级转型,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康复医院,而且要进入社区。要做好机构布局的顶层设计,同时建立起医养机构、康复医学机构独立的准入机制。

他建议,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应该让家庭医生进家,或开展“网络家庭医生”探索,请大医院专家解决疑难杂症咨询和会诊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设“社区养老护理院”,由民政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门服务。利用家庭病床、签约全科医师等形式,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护理、康复、健康体检、咨询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在民办养老机构中,允许自建医疗机构,集医疗、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提高养老院老年慢性病防治能力和保健水平。同时,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就地、及时救治罹患急性、慢性疾病的老人,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双向转诊,既解决养老院和护理院专业化医疗救治问题,又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继续养老服务问题。

医养结合将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新趋势。据悉,民政部将协调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并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方便老年人异地养老;鼓励有条件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引导鼓励全科医生与居家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通过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方式,方便老年人在家接受康复护理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未完待续

来源:《人民日报》

焦点中国网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本再构策略 下一篇:感冒药名字里藏禁忌?微博微信热传感冒药成分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