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27 08:46:22

榆林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摘要:2013年,煤炭产业在经历“黄金十年”发展之后,陕西省的煤炭产业出现“拐点”,从顶峰开始走入低谷,煤炭产业该怎么度过难关、浴火重生?深挖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十分紧迫。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总结以下观点:

关键词:煤炭产业 资源开发机制缺失

一、榆林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矛盾

受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煤炭产业大多依靠掠夺式开采生产手段,在此过程中,必然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榆林目前处于工业化迅猛发展时期,其支柱是占资源密集型产业,这对于资源消耗较大,为了追求经济的长足发展,加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政府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财政支持严重不够,最终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何正确地去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状态,已成为长期阻碍榆林煤炭产业发展的障碍。

二、榆林煤炭产业的超额利润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矛盾

榆林煤炭产业一直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长期高速发展,也给当地经济稳增带来了支撑。煤炭产业所产生的利润和财富却并未带动相关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而是流向于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未能更好地推动煤炭产业的进一步升级。煤炭原料需求弹性较低,从而使得煤炭价格也具有波动性,引起矿产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但是其波动性高于装备制造业,使得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并且大多数煤炭资源型企业设备老化,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工艺落后的难题阻碍了其向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使得装备制造业创新不足、难以支持煤炭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正确处理好资源价格强波动性与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系,对于榆林和全国来说都是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榆林煤炭产业资本强专用性与产业低关联性的矛盾

榆林煤炭产业是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不高,市场价值不高的单一型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但投资回收期长,会出现大量沉没成本,交易过程中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将导致销售不畅,严重依赖于单一的产品,给各方的交易带来重大损失。从榆林地区产业结构看,仍以煤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自身的资源优势未能及时转化为产业优势,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榆林及我国的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应在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产业链,减少因煤炭需求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影响。大力开拓替代产业,在不依靠原来产业基础上建立起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提高榆林市煤炭产业和其他产业关联度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榆林煤炭产业集中化程度不高问题

榆林煤炭产业企业规模中呈现中小企业过多,小企业多头管理,分散经营的局面,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开采,过于追逐眼前有限利润,导致竞争无序,不仅浪费国家资源,还造成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而这些企业资金实力,技术水平都比较有限,设备多陈旧简陋,回采率不符合国家规定,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不能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既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引导优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大型煤炭企业流动,也可保持应有竞争,避免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弊端。

五、榆林煤炭产业合理税收机制缺失的问题

榆林煤炭产业发展长期没有呈现出健康合理的状态,产生环境污染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没有合理的税收机制,我国现行的资源税中规定煤炭税收标准相对较低,仅被看作一种极差调节手段,目的在于调整煤炭开采企业之间的收人水平,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极大地限制了煤炭资源税制应有的作用,它无法充分体现国家保护煤炭资源和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的意图,不仅难以体现煤炭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而且也未能将煤炭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因而无法遏制煤炭资源被掠夺和浪费的现状,未能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六、榆林煤炭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问题

榆林煤炭产业是一个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从而会对人力资本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人力资本的投资将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相反,人力资本的缺乏也有一个锁定效应,制约了它的转型,劳动力大多被限制在低劳动技能要求的煤炭产业,而不是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或教育程度,继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积累。究其缘由,在于自然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和预期收益率高,而人力资本的收益见效较慢,周期较长,人们接受教育的意愿降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劳动力大量向外流出,知识创新缺乏合适的机会,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榆林煤炭企业中科研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较低,尤其是开采工人二分之一以上只受过小学教育,如何解决资源型地区人才培育,改善新一代的成长成才环境,逐步提高教育意识,特别是煤炭企业的人才和发展问题,榆林和其他资源产业能否持续长久健康地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七、榆林煤炭产业利益共享机制缺失问题

榆林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开发自然资源,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创造了财富,但同时也导致当地居民生存困难的问题。例如,榆林在处理生态破坏后的问题时,支付赔偿款和新建房屋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普通老百姓无力支付。煤炭价格上涨致使开发规模增加,煤炭开采行业职工和当地百姓的巨大收入反差,激化了社会矛盾。资源开发与当地居民不能享受资源开发取得的巨大回报造成了这种现象,根源在于缺乏资利益共享机制。如何去设计一种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增加社会福利,稳定社会秩序,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上一篇: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 下一篇:刍议企业生产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