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人权观的生成路线研究

时间:2022-09-27 08:22:45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人权观的生成路线研究

【摘 要】马克思人权观从萌芽到构建形成经历了许多曲折,从博士论文起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权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唯物历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人权观。

【关键词】马克思人权观;历史唯物;萌芽;形成

1.马克思人权观的萌芽

1.1博士论文时期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一部“自由哲学宣言”,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第一个哲学成果和人权思想的最早萌芽。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的自由观的论述,把自由这一重要问题上升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他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理解为以强调人的意志精神的绝对自主性为特质的自我意识的哲学。马克思对伊壁鸠鲁思想中的自由因素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但是同时他认为,自由问题,不仅要考虑主体自身,也需要考虑到具有实在可能性的客体,因为真正的自由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得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1],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全面交往过程之中的,为此,“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唯一现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它的相对的定在,即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2]。

1.2《莱茵报》时期

1841年4月,马克思正式在《莱茵报》接触社会政治生活,起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都有沿袭其博士论文的思想,专门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论述了自由的问题,认为自由不仅是主体的权利,也是客体的权利。有代表性的即《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固有的本质,没有一个人会去反对自由,即使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就像他认为出版自由是思想自由的体现,所以出版自由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的,而书报检查制度则是违背人性的,是不自由的体现。他说:“这样一来,你们就既损害了主体的权利,也损害了客体的权利。”[3]由此可见,在当时各种自由本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这些自由有时表现为等级特权,有时则表现为普遍权利而已。马克思在这时通过自由与特权、个体自由与普遍自由的对立,已经看到了等级对立。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开始为社会上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物质利益辩护。他开始从单纯的理论中跳脱出来,开始从理性批判进入到了物质利益的内容。这比起单纯从精神本性来考察人权问题前进了一步。

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对人权的思考在黑格尔的影响下,从历史观而言仍是唯心的,带有思辨的性质,从刚开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他把自由看成是精神上的自由,自我意识的自由,没有看到现实的社会关系对人类自由的决定作用,到后来,从理性批判进入物质利益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为贫苦群众争取权益的战斗精神,这也是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的逻辑开端。

2.马克思人权观的形成

2.1德法年鉴

1843年5月底,马克思移居到莱茵省的一个小城镇克罗茨纳赫。正是在克罗茨纳赫的短短五个月期间,马克思通过对马基雅维利、孟德斯少鸣、卢梭的政治理论进行研究和摘录,同时还对英国、法国、美国,甚至瑞典的历史进行了研究。马克思将这些研究成果装订成了题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五个笔记本,并在此基础之上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此书中,马克思主要是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的“国家法”(第261—313节)部分进行批判的。他初步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直接批判的焦点是国家与家庭和市民社会三者的关系,这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所在,且在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奠定了人权现象的市民社会基础。

在分析、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分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异化的现象,也就是人的本质的二重化。统一的人被分裂,具有了两重身份:既是国家的公民又是市民社会的成员。正如马克思所言:“市民社会和国家相分离。因此,国家的公民和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也是彼此分离的。因此,人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本质二重化。”[4]这正是马克思人权观发生转折与质变的重要开始。

随后,马克思于1843年10月中至12月中写下了《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中的第一篇,首次系统的对人权进行了解构,马克思人权思想在这一时期系统的形成。通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分立的事实,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以及对鲍威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分析,论证出“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才能使这个问题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5]。只有当现实的个人不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成为类存在物,而且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在他们自己的相互关系和劳动过程中也同时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原有力量组织成社会力量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同自己分开的时候,现实的个人才由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真正的人,这样,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然而,如何实现人类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回答了这一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对人类解放的未来社会的预测借用了费尔巴哈的类存在物,把人的解放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复归,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论述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根本的逻辑起点就是争取无产阶级的人权。

2.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如果说《德法年鉴》上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实现的话,那么在理论形成的链条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两个转变的进一步总结和理论概括。在《手稿》中,马克思人权思想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分析进行表述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工资、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等的批判与分析,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其人权思想。马克思在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之后,通过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剖析,汲取其营养。同时借助费尔巴哈、赫斯等人的异化理论,创造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去剖析自然、人类生产发展史,从而发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6]

上一篇:浅议单基站CORS系统地籍测量精度 下一篇:运用记忆理论指导学生提高高职英语A级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