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的两个依据

时间:2022-09-27 07:45:34

高考作文备考的两个依据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预”必须有所本、有所凭,否则就会陷入盲目之中而招致失败。作文备考亦是如此。

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没有任何一道试题能像作文题那样每每成为焦点,引人注目。原因很简单,作文题有着其他任何一科的任何一道试题远远无法比拟的分值优势。在语文试卷中,作文几乎占据着半壁江山,考场上作文若出现闪失,又几乎注定了语文考试的失败,而这又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对作文的复习备考,理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作文的备考应当而且必须有据可依,这才能保证复习的正确方向。

一般而言,作文复习备考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依据:一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二是语文考试大纲,三是上一年度的高考作文试题。前两者是理论性的政策依据,后一个是现实性的实践依据。有了这三个依据,才会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和可悲。

一、“课程标准”是新世纪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学习目标、评价方式等的纲要性文件,其中虽未正面涉及高考,但有关写作方面的基本理念和主张,其实已对近两年的高考产生了潜在而又现实的影响。梳理其要点,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关注与认识——作文的“本”与“源”。写作的源头活水应是现实生活,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空话、套话之所以成为一种令人忧虑的普遍现象,就是因为学生缺乏丰厚的生活积淀,三点一线式紧张的学习,单调的重复,程式化的训练,割断了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养料的脐带。为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为打开学生眼界,提高其认识水平,增强认识能力,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学生应该“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要求。2004年全国卷Ⅰ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建议”、全国卷Ⅲ的“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辽宁卷的“平凡与自豪”、湖北卷的“买镜”,2005年全国卷Ⅱ的“位置与价值”、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等话题都是对课程标准的自觉遵循和回应。

2.思维与表达——作文的核心与重点。思维发之于内,表达形之于外,二者是作文诸能力中最重要的。思维质量不高,作文易形成内伤;而表达水平欠佳,作文易产生外伤。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力求“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无论是思维还是表达,课程标准都强调要避免趋同而竭力求异,在写作中张扬个性,彰显自我,表现真实的、真诚的自己。

3.道德与审美——作文的灵魂与品位。道德是一种美好高尚的人性,合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最低要求。语文课程改革十分注重以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为核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虽然我们不主张文章中人为的、刻意的道德说教和泛道德化的倾向,但提倡文章要表达写作者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人性修养。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大凡好文章都能以其情感的美好而给人以道德的提升和启迪。关于审美,不独阅读教学中有,写作教学中同样存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课程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表现在写作中,就是要求学生能以审美的眼光来对待作文这个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让写作过程成为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写作的结果怡心养眼,做到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卷面美……

二、考试大纲是直接指导高考命题的权威性文件,考试大纲在保持连续性的前提下做了重大调整,调整之后将会保持几年的相对稳定。与写作相关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取消分值规定,这意味着作文的分值不再像以前那样统一规定为60分;二是将原来总体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见应用文”改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两点变化在作文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属体裁方面。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市直高级中学)

上一篇:对细胞全能性知识的归纳 下一篇:论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