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中国魂 网尽天下事

时间:2022-09-27 07:19:27

情系中国魂 网尽天下事

新华网,十岁了!

十年破冰逐浪、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励精图治、十年奋发有为。

新华网人以坚韧不拔毅力、敢于“亮剑”的精神,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1997年11月7日,四位新华人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通讯社的一间小屋正式启动www.xinhuaorg,新华通讯社网站就此诞生,新华网第一个首页正式与世人见面。

光阴飞逝,网事如梭。从1997年建站,到2000年3月正式易名,转眼间新华网已经走过了10年,从一个小网站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全球中文网站的佼佼者,不仅稳稳站在中国互联网舆论阵地的制高点,还大踏步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在全球互联网站点中位居领先位置。

十年,新华网见证了中国的崛起、记录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十年,新华网密切关注世界,及时报道世界,给人们送上了数不清的精彩文字和震撼画面……

地用这个平台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

她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奇迹和焕发的青春。

她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东方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家正在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美和力量不在于喧嚣。静水流深,花开不语……这是新华网人做事的风格。互联网之潮潮来潮去,起伏跌宕,新华网却一直心无旁鹜,朝着既定目标,片刻不停,从容前行。

第一章:举全社之力办好新华网

世纪之交,曾经承载了人们对新经济美好梦想与期望的互联网业陷入低谷,其标志性指标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10日的5132点,迅速下跌,至同年9月21日,纳指跌至1088点,跌幅高达78.8%,让人感到惊心动魄、难以释怀。然而,就在这段时间,中国国家通讯社主办的网站――新华网开始发力崛起。

2000年,根据中央对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新华网在新华社的直接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内容为王”,积极探索网络媒体建设发展规律。短短几个月,新华网进行了两次大改版,特别是7月8日推出的新华网新版,信息量增加5倍以上。栏目总数增加15倍,在国内新闻网站中实现了新闻信息原创量、新闻图片上网量、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首播率三个第一,在网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日浏览页面增加了10倍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国家队”。

同年7月4日,新华社召开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社长田聪明明确要求,全社各部门、各分社都要把办好新华网、搞好网上新闻宣传切实作为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来抓,要坚持“政治家办网”,充分发挥新华社的整体优势,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把新华网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新闻网站。

“举全社之力办好新华网”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新华社动员和组织全社力量,全力支持新华网的发展,从此掀开了新华网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加快发展网络媒体拓展了新华社的报道形式和报道覆盖面,新华网也因此成为展示新华社报道成果最直接、最快捷的平台。

为更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需要,更好履行国家通讯社、世界级通讯社的职责,新华社主动调整了通讯社的传统业务架构,全社的新司采集、审核、、使用等流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整合了新闻信息采集资源,建立了全社一体化的网络新闻信息采集体系。将新闻信息采编力量调动起来,依托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采编部门、国内外分社向新华网提供原创内容。对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报道,一般先由新华网对外,以增强新华网报道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新华网按照网络宣传的要求,对各方面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统一分类包装,上网,其次是整合新闻信息编发渠道,建立了全社一体化的网络新闻信息平台。制定新华社有关网络新闻采编、报刊网站建设管理、地方频道管理及博客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各社办报刊网站、各分社地方频道以及手机短信等移动新媒体业务纳入新华网的统一平台,从而充分发挥新华社在网络新闻宣传领域的优势和实力,使新华社的新闻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这不光是一个工作流程的调整,还牵涉到很多观念上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新华社从管理人员到普通编辑、记者对新媒体的认可。现在新华网不仅可以直接选用和编发通稿。还直接采用编发国内外分社的专稿,充分保证了新华网内容的快捷和独家,进一步提高了新华网报道的时效性和权威性,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看新闻要去新华网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新闻要去新华网”。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内容可信度不断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我们这些做编辑、记者的整天担心踩上“地雷”,经常会去验证网上的某条新闻是否真实,这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新华网看看,如果他们也发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就可以放心了,我们用起来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新闻是新华网的核心,也是新华网的强项。在网络媒体市场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新华网始终坚持以新闻立网的原则。尤其是这几年,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新华网一路领先,多次夺得会牌。

美国911事件、英国伦敦地铁爆炸、印度新德里连环爆炸、美国弗州校园枪击案、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等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是不安全的,每时每刻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争得突发新闻的首发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国内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争夺的焦点。

2003年3月20日凌晨,当巴格达市民还都在睡梦中时,市区上空响起了让人撕心裂肺的警报,新华社特约记者贾迈勒首先意识到这是战争开始的信号,于是迅速通过海事卫星电话给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拨电话:“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总分社的工作人品立刻将这一快讯用英文特急稿的形式发出,报告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几分钟后,贾迈勒听到了大街上的爆炸声,他再次通过电话把这一消息传给总部。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新华社通过新华网连发两条特急稿,从而以提前10秒钟的优势领跑了全世界所有媒体。

记者请当年参与这次报道的万宏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他说:“新闻的特点就是瞬间性,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新闻,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媒体24小时在密切关注,只要你打个盹就可能错过时机,当时新华网值班的编辑白天晚上都是高度紧张的,3月20日上午白班编辑已经上岗,而夜间的编辑谁也不肯离去,10时34分,战争打响了,当把战争爆发的消息发出之后,大家异常地兴奋,过去只有CNN、BBC这些西方媒体才能做到的事情,如今新 华网也做到了。”

伊战爆发消息的首发是新华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典型范例。但作为国家通讯社承办的网站,新华网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新华网的采编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能力。新华网对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的报道中以其权威、准确、快捷而闻名。

2002年2月21日,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独家授权新华网在人民大会堂对中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等重大活动进行多媒体现场直播,新华网的摄像机第一次与CNN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并排架设,引起现场众多国内外记者的极大关注。这次直播开创了国内网络多媒体现场直播的先河,为中国互联网站赢得了赞誉和骄傲。

2002年11月,新华网以中、英、法、西、阿、俄等6种语言全面报道十六大盛况、这是网络媒体首次参与党代会的报道。新华网的报道准确及时、基调鲜明、气氛热烈,页面浏览量连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12秒,新华网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播报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消息,并在后续报道中一路领先,全国各大商业网站和其他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新华网的报道。据国际权威搜索引擎监测评比,10月17日,新华网在全球众多互联网站的综合排名中猛升到54位,再创历史新高,报道充分展示了新华网作为国家重点新司网站主力军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海内外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网民称赞新华网不愧为“人民的网,国家的网”。

除了权威性和时效性之外,现场感是新华网新闻报道的另一大亮点,这是新华网独特的资源,也是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

2006年7月,平静了6年多的黎巴嫩南部再度硝烟弥漫。新华网迅即推出“黎以冲突升级”的特别报道,时效领先,分析深入,特别是对55岁的新华社驻贝鲁特分社首席记者潘立文的战地连线访谈和登载潘立文同志的夫人、新华社战地记者汪静舒的日记。让读者看到了战地新闻的另一面:

“以色列的轰炸比昨天密集了。强烈的爆炸声震得分社门窗颤动。我们怕强烈的爆炸会把窗户玻璃震碎震飞伤人,于是晚上抬了个床垫挡住了玻璃窗……这儿网络很落后,至今没有宽带,还是拨号上网。而且分社就一个号可以上网。由于以色列的轰炸,造成线路损坏,电时有时无,电脑有时也出故障,经常是一张照片要传几次才成功,而且传起来特别慢……”

新华社记者在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第一手新闻、特别报道的情景和文字通过新华网展示,让网民都很感动,于是人们更加关注这个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并在心中默默地为这对记者夫妇祈福,愿他们平安归来。可见注重人性化的新闻报道最能打动广大读者的心。

再比如,不久前《巴基斯坦卡拉奇发生爆炸》专题中的《跨国连线:本网驻伊斯兰堡首席记者谈巴爆炸事件》、记者徐勇采写的稿件《卡拉奇10小时》以及与其配发的爆炸现场照片,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此生动的新闻报道,新华网不胜枚举。

目前,新华网已经实现了多媒体、多语种、多功能。“新华头条”、“新闻中心”、“新华访谈”、“网络直播”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的品牌栏目,政府官员、先进典型、专家学者纷纷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对国内外重大和突发事件准确、及时的报道,被国内外主要搜索引擎广泛收录,各类商业网站、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大量转载,形成了巨大的放大效应。

第三章:以创新思维打造网络新闻宣传主阵地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阶段,网上舆论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特别是网上舆论场与网下舆论场相互联通,互为作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少数组织和个人利用网络的无国界、信息传播速度快、分布广、影响面大等特点,在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挑起事端,蓄意破坏社会稳定,以其达到居心叵测的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也正在利用这个阵地,传播其强势文化和推行他们的“准则同化”战略,互联网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要手段。面对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西方的“信息霸权”。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新华网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努力使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反映我们立场的声音成为主流舆论,进而占领网上的舆论阵地。

2006年,台风“珍珠”、“格美”、“碧利斯”、“桑美”接连袭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境外媒体无端猜测我国在自然灾害事故报道中瞒报伤亡人数,这种舆论在国内也广泛传播。为澄清不实传言,以正视听,8月17日,新华网权威播发《民政部官员:灾情数字不必隐瞒也不可能瞒得住》,以大头条的形式推出,并及时整合其他媒体内容,制作组稿,链接有关专题,在要闻区突出展示,引起了网民广泛关注,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及时遏制了不良舆论。

新华网在舆论引导中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变简单的“说教”、“灌输”为“沟通”、“启发”,积极寻找“新闻规律、宣传纪律、网络特点和网民需求”的契合点。

在组织先进典型报道时,新华网注意以平凡动人,平易近人,让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点点滴滴深入网民心中,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2006年年终报道:《盘点要事见证风云》,通过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等平凡人的动人故事,把善良和爱心传递给社会,向人类播撒勇敢、坚韧和无私,从而受到网民的热烈欢迎。

新华网始终将国际频道和各外文频道作为对外宣传和正确引导海外舆论的重要平台。目前,新华网开通了英文、法文、西文、俄文和阿拉伯文5个语种的外文频道。各外文频道根据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的热点组织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网络传播手段,丰富报道内容,增加报道数量,在重大报道中推出多语种专题、在线访谈、国际联线、网上直播等,及时发出中国的声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十七大期间,新华网对首场新闻会、开幕式、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会与中外记者见面等重大活动实现中英文同步直播,对闭幕式进行滚动报道,确保了时效领先、内容准确。

新华网的外文报道受到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受众包括欧洲,北美、东亚、南业以及阿拉伯国家的网民。

2006年12月24日,埃及《金字塔报》这样报道了新华网:“只要你浏览中国新华网的网站,你就会惊异于其中内容的丰富、全面、细致和快捷,甚至你都不需要再亲身去中国了,就能使用包括阿拉伯语在内的六种语言,了解各种各样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及 有关世界和中东地区的分析和评论。”这是对新华网对外宣传工作最好的回报。

记者在采写这篇稿件时分别拨通了美国CNN,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共同社驻北京分社或中国总局的电话,这些海外媒体的驻京负责人挺痛快地接受了我这个中国同行的采访,向我谈了他们个人对新华网的印象:

吉米(美国CNN驻北京分社首席记者):如果是要寻找某些议题的最新官方新闻或评论文章,我一定会去新华网,因为我知道这些文章代表了政府是具权威的声音;我相信这个网站上的所有内容都是官方的,是值得信赖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全部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例如,如果新华网了一条重大新闻、一份重要的官方声明、一场较大的灾难或一次成功的卫星发射等,我们知道这些新闻都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就在10月22日,新华网是第一个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结果的网站。

有些时候,我也会去特定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如外交部或卫生部),了解中国政府在这些领域的官方立场,尽管如此,新华网还是我首先会去的地方,因为这样能够让我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叶鹏飞(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北京分社首席特派员):新华网是我们工作时必上的网站。除了是官方权威消息,从排版上我们也能察觉官方对于哪些新司的重视。新华网的一些网民调查蛮有参考价值。我个人不久前就从调查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并发了一条报道。

对于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记者,新华网“专家访谈”对政策的解读比较有参考价值。另外新华网把背景资料以及过去的相关报道做链接的方式也十分专业,让外国记者可以顺着了解新闻发展脉络,

渡边阳介(日本共同社驻中国总局局长):我经常看新华网,它的消息比较快,对我们这些驻中国的外国媒体记者及时掌握中国大的方针政策走向和高层人士变动很有帮助。

第四章专题报道、现场直播扣人心弦

希望能在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多从细微处关心人民的生活。

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党和政府能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希望我们的党在重视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希望我们的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明传承下去。

切实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老百姓迫切关注的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等各种社会问题,特别要加大对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尝试着从健全监督体制入手,真正地能够从源头上来杜绝腐败。

这是新华网迎接党的十七大专题“网友寄语”中网民的留言,记者看了一下时间,当时是2007年10月10日晚1l时整,距离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时间还有4天,可“网友留言:对党说句心里话”下面的跟帖已经有61页,1217条,上述几条是记者从中摘录的。留言有关于国家大事的,也有谈百姓柴米油盐的;有只言片语,也有对一个观点的陈述,最短的只有一个“顶”字,所有这些帖子都流露出了一种朴素的情感,那就是百姓对党的信任,对国家富强的期盼,记者浏览这一页又一页的网民留言,心中感慨万分,如今的互联网真的成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助推器,百姓参政议政的新通道。

新华网的十七大专题页面设计新颖,气势恢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文图并茂,生动鲜活,受到海内外网民高度赞扬。网民说,新华网的十七大报道专区像一面飘扬在网络上的鲜红党旗,引人注目,令人鼓舞。

这些年来新华网一共做了多少个专题,恐怕连新华网人自己都难以说清,但要说新华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专题,记者随手就可以列出来。

2003年是国际关系调整变化剧烈的一年。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国新一届政府沉着应对,开拓进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在发展与周边国家、世界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三个层面均取得突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外交思维中的开放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更趋广阔、更加灵活,更加务实的外交思路,为中国和平发展打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平台。为了让国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形象,新华网推出了《2003: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专题,专题中有数十篇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分析评论,还有中国资深学者的权威解读等,对从事外宣工作的人员了解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情况很有帮助。

今年是中国证券市场跌宕起伏的一年,关心金融,投资市场的网民很想了解国内、国际金融动向,新华网体察民情,在关键时刻推出两个很有分量的专题:《次货危机影响全球市场》和《首期6000亿特别国债发行》,这两个专题既可以作为普通网民的学习资料,也可以作为专家、学者研判大势的分析素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见编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随着网络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网上报道形式也是日新月异,重大事件的网上现场直播成了各家网站的杀手锏。

新华网的现场直播在全国网站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技术装备也称得上一流,自2001年3月1日起,新华网就开始对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新闻会、重要活动和全国各地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网上直播。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是2006年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各自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以便吸引受众眼球。新华网《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大型现场网络赢播专题,以图文滚动播报和音视频穿插播报的方式,在36小时内不间断对青藏铁路通车全程进行专题报道,开创了全球网络媒体对一场重要活动跟踪滚动播报的时长纪录,全面显示了网络媒体现场报道的时效优势和海量优势,并首次将北京、西宁、拉萨三地联动发稿集合在同一专题上,实现了网络专题报道模式的又一创新,实现了在重大题材正面报道形式上的新突破。

此次报道新华社调动了国内部、对外部、摄影部、音像部和青海分社、分社以及其他多个分社的报道力量,直接为新华网专题报道提供服务的前线记者、编辑近百人。因此,这一专题也是新华社各种报道力最的综合运用,各种报道形式的全面展示,是新华网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对专题内容大量转载、转发,社会各界和网民给予了高度关注。该专题后来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二等奖。

第五章:网民情系新华网论坛

新华网的论坛是新华网最为活跃的地方,也是一个大家庭,成员包括“发展论坛”、“时政论坛”、“国际论坛”、“财经论坛”,“军事论坛”等20多个分论坛。其中最为火爆的要数“发展论坛”。在新华网的论坛,网民帖文中有的关心国家大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建言献策;有的关心环保,为净化环境出谋划策;有的抨击腐败,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表示不满而洒下一串犀 利的文字;还有市井百姓对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的肺腑之言。无论是褒还是贬,是优雅还是豪放,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形形的帖文,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真感实情。

新华网“发展论坛”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向总理提问”的网上互动话题,在网络上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2005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宅总理在开场白中动情地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网民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温总理的一番话让网民乃至整个瓦联网沸腾起来,被媒体解读为“网络民意的春天”。此后网络论坛作为传达民意新渠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新华网论坛这次成功的尝试,成为此后互联网新闻报道的典型范本,成为互联网新闻报道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据此推出的网络专题《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荣获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一等奖。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暴利问题老百姓议论比较多,个别房地产大腕抛出了“房地产就应该暴利”的观点,新华网针对这种无视弱势群体、只追求商业利益的观点及时发表网评《房地产就该暴利?――叫嚣有理还是叫板和谐社会》,新华网代表社会弱势群体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受到了网民们的鼎力支持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短短几天,十几万网民浏览此文,论坛讨论跟帖就有数干条,网民称赞新华网是“人民的网”。该专题后来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三等奖。

新华网论坛版主的工作量是惊人的,一个人常常要负责两个分论坛,对网友发出的帖子要先审后发。有时被网友误会而受到责难,甚至恶意攻击。但这些版主仍然忠于职守、任劳任怨。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版主的辛勤耕耘,新华网的论坛才留住了一批又一批精英网友,

“云樵”是新华网论坛的一位铁杆网友,他在此首发的长诗《诗赠连战主席》被收入由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研究中心主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跨越海峡的握手网友诗集》;散文《心香袅袅飘海峡》荣获由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华人新春寄语有奖征文”优秀奖。如今,他在新华网论坛的帖文经常被各大刚站转载,有的还被报纸、杂志登载。

在新华网的论坛还活跃着一批女性网友,她们多数在“情感论坛”和“文化论坛”出现,她们美丽清新的文字和纯真细腻的情感会紧紧锁住你的视线,牵动着你的心,让你流连忘返,

网友“牛顿的苹果”对新华网论坛更是情真意切:“‘发展论坛’是我用心最多的地方,倾注了我太多的热情和心血,我将自己所有的心情部抒发在这里;新华网给予了我太多的关爱和支持,这里成为我的精神家园,陪伴我度过了许多寂寞的时光!新华网给予我最大的成功就是: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文集,在这里我成为有名的网络,得到了斑竹的大力支持和网友的热情关注,在这里我实现了向世人展示思想、体现价值的目的。我想,只要我的生命存在,斑竹不嫌弃我这个老朽,我就会与新华同在!”

记者在浏览新华网论坛时看到网友的帖文中反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发展论坛”版主北峰,网友对他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于是拨通了新华网的电话,请北峰(丁向峰)谈谈他与新华网友的情缘,他说,要想取得网友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就一定要真诚为网友服务,下面这段文字是他的真实感言:

作为一个斑竹(版主),我在“发展论坛”工作已经5年多了。在一个网上社区里,斑竹扮演的角色无疑相当重要,斑竹和网友共同构建起了社区这个大系统。5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斑竹和网友的互动,沟通非常重要。斑竹不应是机械地、被动地工作,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能力、魅力和责任感真正架起网友和论坛之间的这座桥梁。

斑竹代表了一个论坛的形象,论坛人气的凝聚,推荐话题的引导,互动栏目的参与性 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部与斑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斑竹的榜样和精神力量不可小觑,一个人气旺盛充满凝聚力和响应力的论坛,少不了一个优秀的斑竹团队。

当好一个斑竹首要的是真诚为网民服务,多动脑筋与网民进行深入交流。

真诚为网民服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长期坚持下去就更是难上加难。我是从斑竹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的。比如,及时回复网友的短信,及时解答网友的疑问,在网友一些帖中做几个回复。看似不足道的工作,但通过你的努力,无疑可以很快拉近你和网友的距离,最终成为网民可信赖的朋友。

论坛就像一个社会的缩影,这里也有形形的网友,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和网友的关系,如何解决好各种矛盾,无疑是对一个斑竹的考验。我的体会是,作为一个斑竹,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要把自己混同为一个普通网友,论坛管理规定就是一把尺子,斑竹也要按规则办事,绝不能利用自己斑竹的特殊权力做出有失公平之举。诚恳和公正,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法宝,也是获得网友认可和理解的法宝。就斑竹和网友的关系,我的做法是要保持一个合理的限度。热情也要有度,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在论坛,新华网的版主们还经常就医疗、教育、房地产以及工资改革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话题组织网上讨论,并将网民的精彩言论整理成文,在新华网突出位置展示,有效地培养并激发网民参与论坛讨论的热情。

现在,新华网的论坛已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网上论坛之一,日均访问人次达80万,累计浏览量近400亿。

第六章:打造网站集群 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决定建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政府网)并交由新华网承办。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中国政府网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目前开设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

中国政府网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具体功能有:

一是信息的权威。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法规,国务院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召开的重要会议、签发的重要文件以及部委重要人事任免和国务院重点工作进展都在此。

二是提供网站办事的功能。网站为公民、企业、外国人等不同身份网民提供1000多项服务。从人的出生,到企业的建立,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等有关规定,应有尽有。此外,还设 有一个政府服务大厅,进了这个大厅可以咨询很多事情。

第三是互动。网站经常组织网上调查,对热点、焦点问题提供权威解读。

中国政府网开通以来,先后直播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近200场,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农业部、公安部、文化部、铁道部、气象局等13家部门的新闻会同步上中国政府网。近百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官先后走进网站演播室,通过“在线访谈”与社会公众直接互动交流,解疑释惑,拉近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

由于中国政府网是建在新华网这个平台上,起点高,信息及时有效,服务不断完善,中央满意,网民欢迎,总理专门批示,给予鼓励并提出希望。

中国政府网的快速、稳健发展,为全国各级政府网站的规范运作和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最近一年多来,广东、辽宁、吉林等省级政府网站和大批地市级政府网站参照中国政府网进行改版,外交部、国防科工委,铁道部等部门在栏目、服务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政府网对接,为中国政府网的服务创新提供内容保障。专家认为,中国政府网为各级政府网站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和有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在推动公共服务创新中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中国平安网、中国文明网、中华新闻传媒网、振兴东北网、中部崛起网、中俄国家年、中韩交流年等网站也都在新华网人的精心设计、制作和维护下一个个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新华网承建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会议官方网站、上海APEC会议官方网站、亚洲博鳌论坛官方网站、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官方网站等,也都获得好评,特别是上海APEC会议官方网站,被世界媒体誉为“迄今为止一个国际会议所能承办的最好的官方网站”。

新华网依托新华社的丰富资源成功打造了一个网站集群,探索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及地区,部门,行业网站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充分展示了一个部级通讯社网站的实力和影响力。第七章开发新应用抢占无线互联网制高点

电视圈中有人开玩笑说“收视率这条狗逼得人连撒尿的时间部没有了。”话虽然难听点,但它却道出了电视人的苦衷。但对于从事网络媒体的人来讲,互联网这条线你24小时分秒都得紧紧抓在手里,一松手就有可能再电抓不住了。当人们刚刚认识Web1.0时,Web2.0像暴风雨般地进入了你的视线,等你还没真弄明白Web2.0的经营方式时,Web3.0已经大踏步地向你走来,你接招还是不接?

不说别的,就是网络的“客”就会把你搞得晕头转向:博客、播客、威客、掘客、换客、拼客、闪客、维客、淘客、米客、红客、蓝客、灰客、印客、秀客、拍客、粉客、晒客、测客、奇客、数字朋客,还有让我们头痛的黑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网络诸“客”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许多网民也都成为网络一“客”甚至身兼数“客”。

新华网博客作者不少是社会精英,博文不仅文采好,而且有思想,读了之后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在鱼龙混杂的博客世界,这里仍然保持着“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哄客”和“骂客”们始终没有立足之地。

目前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信息、网络通信、数字娱乐、电子交易等四个方面,新闻网站要在技术应用上把握主攻方向,在加强内容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更大程度地方便网民、服务网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新华网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密切跟踪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加大力度对无线互联网、宽带多媒体、社区信息化等新技术、新功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为新华网向综合性网站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和保障,使新华网的内容与技术更加有机地结合。

在使用新技术、开发新应用、服务广大网民方面,新华网一直不甘落后,如视频、短信、彩信、WAP、手机报以及户外的移动屏幕,列车滚屏、户外广告等,在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无论在有线互联网领域,还是在无线互联网领域,新华网都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以媚俗的内容来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手机上,一些低俗的、格调不高的内容赚钱比较快,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新华网始终不为利所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去占领这块阵地。

新华网2003年全面启动手机短信服务,2005年三次大规模对短信栏目产品进行调整完善,“新华头条”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已具相当规模,新华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新闻内容提供网站。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新华网联合人民网、千龙网和中国移动一起开通了“掌上天下”网站,网站分工明确,新华网负责做新闻。运营之后,新华网制作的“新华快讯”迅速排在了前列。

2006年“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的手机WAP“掌上两会”吸引大量用户,页面浏览量达500余万人次,点击量超过千万人次,起到了有效抢占新兴舆论阵地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期间,新华网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了十七大手机报,中国移动手机报的用户和新华手机报的用户都可以免费收看十七大手机报。据新华网李俊介绍:“十七大手机报。期的发行量就达到3000万份。会议期间共制作了6期,总发行量超过1.5亿份。第一期发出去的当天晚上就收到了3万条回馈短信,平均每秒钟3条,比超级女生现场还要火爆。短信内容全是关于十七大召开的期望、梦想和期待,还有建议,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

在十七大期间,新华网还在200个列车组共8000块移动屏幕、2万辆公交车的3万块移动屏幕上,以及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的近3万块户外大屏幕滚动播发十七大“新华网快讯”,每天约有7000多万受众及时收看十七大新闻,将十七大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

第八章:“亮剑”精神与新华网团队

网站是靠内容取胜的,好的内容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支撑,网络人才的头脑和知识才是互联网业界的主要资产,而专业人才的欠缺是目前新闻网站共同面临的难题。

新华网作为新华社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内部取消了“老人”与“新人”的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面向社会不拘格选拔人才。

因为有了较灵活用人机制,新华网吸引来了不少有志之士,并安排他们进入核心部门,对于资历浅的年轻人,如果他的能力出众,就给予优先提拔使用。所以在这个集体里人家总是憋着一股“劲”,那就是“干劲”。

记者走进新华网的平面工作室,发现墙上很显眼的地方有一块展板,上面是田聪明社长的有关讲话摘要。其中两段记者很感兴趣就抄了下来:

“我们各部门一定要发现人才,用 好人才,力求把每个人都用到适当的岗位上去。”

“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培训来解决人才紧缺问题,要一期接一期地培训。但成才更多的是靠在实践中自学。我经常说,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这就是水平,思想水平;别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这就是能力,办事能力;别人好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你短时间内做到了,这叫效率,工作效率。”

新华网的团队随着事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队伍整体保持稳定,人员流动低于4%,职工政治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新华网重视人才使用和培训的结果。

新华网总裁兼总编辑周锡生很赞赏“亮剑”精神。

何为“亮剑”精神?

面对再强大的敌手,也要毅然亮剑,不退缩,不胆怯,敢于挑战,顽强拼搏。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于拼搏是“亮剑”精神的精髓。互联网的竞争十分激烈,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看不见刀光剑影,但智慧的较量一刻没有停止过。所以周锡生经常用“亮剑”精神鼓舞新华网人的士气:“我们曾经是落后的,但只要我们敢于拼搏,有不服输的精神。新华网这条船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新华网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培养团队精神是我们不间断的功课。如今这个团队有很好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虽然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没有在困难面前停步。我们从来不等,始终想方设法去干。”通过与新华网的干部职工交谈,记者了解到新华网这个团队成长的过程:

新华网初建时只有四名员工,一兆网线、一台服务器,没有一间办公室。后来慢慢增加到三间,随着人员和电脑的增加,办公室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临时借用隔壁的微缩暗房当作办公室,因为是冲洗照片用的,编辑就面对着冲洗胶卷的水池子发稿。

2000年8月,新华社网络中心成立,要大量增加人员和机器,办公场地又成了大问题,社领导带队在全社找房子,最后找到了新华印刷厂楼上,当时楼下是最传统的印刷机在轰鸣印报。楼上是最先进的互联网悄然新闻信息,真可谓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伴随着承担任务的增多,新华网的队伍壮大,他们在北京的西单开辟了第二工作区。到了2005年8月,新华网承办的中央人民政府网站要正式开通运行,为便于统一管理,新华网集中到现址办公,办公面积从刚搬来时的两层又扩大到目前的4层,新华网的袁健在回忆新华网发展的经历时,讲了一个小插曲。1999年,周锡生从国外卸任回来不久,到新华网担任新的工作。年底新年聚餐,所有人加起来才两桌,周锡生把家里珍藏的好酒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袁健为之感叹并幽默地说:“现在队伍大了,如果再聚会,周总怕是管不起酒。”讲到这里,在场的人都开心地笑了。

新华网实行集体领导,凡涉及全网报道、人事、财务、行政、后勤和技术等各种重大事项,由新华网部务会集体研究决定。

新华网管理团队原本部不是做互联网的,他们从不同的领域转到了这个新兴领域。做新闻网站没有范例可循,一切部在摸索中前行,所遇到的困难不光是技术上的,还有报道、资源、人力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新华网本来起步比别人晚,别人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了,新华网要追上去,就要不停地去学,所以“亮剑”精神一直成为新华网管理团队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法宝。

新华网的干部职工在这种拼搏的氛围中不断摔打、磨炼,涌现出一批批精兵强将,使新华网拥有了一支具有良好的新闻素养和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善于打硬仗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杨新华、郑杰,新华社十佳编辑汪东、刘娟,还有有着“中华第一听打”美名的李舰。

李舰,这位看上去还略带稚气的女孩在新华网的工作简历却很不简单,从2001年“两会”开始,历年“两会”、历届党代会李舰都奋战在直播听打第一线,见证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与此同时,她也从一个小小的速记员成长为一个青年岗位能手。

回首新华网过去的十年,令人骄傲,也令人敬佩,她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厚望,充分发挥了国家通讯社网站的作用,为“传播中国,报道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有关中国的信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有国外的华裔学者这样形容说,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患中国信息饥渴症,我们将如何替他们“解渴”,如何进一步改变中西方信息传播的不对称现象,扭转中国文化输出的弱势局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也像我们的工业产品一样进入国外寻常百姓家?新华网肩负着传播中国,报道世界的重任。承担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工程,未来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炒流量的价值 下一篇:“网上民声”畅通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