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证症状表现的双重性述约

时间:2022-09-27 05:52:08

摘 要 重温经典,全面学习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认识到其双重性表现的特性,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关键词 阳虚证症状 双重性 述约

初涉医林总以为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无力或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然年近不惑复又重读经典,方知这只是阳虚证候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只是阳虚的“一般”证候。其实,阳虚还可反映为另一方面的“特殊”证候。如少汗或无汗,渴不欲饮或渴欲饮热,发热,狂躁,失眠,失血,大便秘而不通,尿少不利或短黄,面色泛红如妆,唇舌紫暗,脉弱而数等。阳虚的这些症状,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的。阳虚的症状具有两重性,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一方面能起温煦推动作用,关系于气化,另一方面又有司开合的功能,涉及到汗、尿的收摄与排泄等之故。

阳虚之证,或见便秘,尿少,口渴,脉数等,常有人认为是阳虚的假象,其实这些症状对于真寒证来说,确实为假,可称之为真寒假热,但作为阳虚证的假象则不可。因为所谓假象,应是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则仍是阳虚本质的反映。如阳虚卫表不固可致自汗(桂枝加附子汤证),阳虚水停虚阳外越发热的(真武汤证);虚阳浮动,则常见脉数而无力;面色泛红如妆则是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于上的(白通汤证)阳虚失于统摄,吐血衄血的(黄土汤证)。阳虚生寒,阴寒凝结,肠道失却温煦而活动迟缓不运,故可导致腹部冷痛而大便秘(半硫丸证);或五更泻(四神丸证),命门火衰,气化无权,不能蒸腾津液,泌别尿浊,故可见尿少而浮肿(金贵肾气丸证);或小便频数,滴沥不尽(缩泉丸证);阳虚发狂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阳虚昼日烦躁不得眠的(干姜附子汤证)。由于这些症状正是从另一角度揭示阳虚的本质,所以在辨证时切不可将这些症状视作假象而予以舍弃。对阳虚所表现的两重性症状,只要从阳气的不同作用机制去认识,则并不难理解。下面举数例以说明。

阳虚发狂

《内经》病机十九条,“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然而阳虚发狂亦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灵枢・通天》曰:“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阳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汉代张仲景指出:“伤寒脉浮,医以火追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清・《石室秘录・生活法》曰:“在狂病多是热症,然亦有不全是热者,不可不辨也”,对狂病病机执于热的倾向提出了质疑,并强调“狂之症同,而寒热各异。”即应对狂病的寒热属性作出正确判断,不可一概而论。

例1:患者,男,20岁。2001年3月15日初诊。患者狂躁年余。在兰州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证。给予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日诸症又发作,特来诊治。刻下见:哭笑无常,狂言乱语,昼夜失眠,骂詈不休。查舌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拟诊:巅狂病(阳虚型)。大胆处方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归脾汤加减。处方如下:红参20g,白术20g,茯神30g,当归10g,黄芪30g,远志10g,龙眼肉15g,木香6g,酸枣仁30g,桂枝20g,甘草10g,生龙骨30(先煎),生牡蛎30g(先煎)。3剂,水煎分服,日1剂。药进3剂,狂言乱语,骂詈不休减轻,夜间尚可如睡3小时左右,继服20余剂。诸症渐平,趋于常人。方中人参、黄芪、桂枝补阳益火为君;甘草、生姜、大枣通阳化气为臣;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为佐收良效。

阳虚发热

《医碥》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

例2:患者,男,52岁,因“心悸气短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半年”于2005年5月、9月两次到兰大一院诊治。最后诊断:①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②右侧胸腔积液并脓胸;③肺炎,欲手术引流综合治疗。患者因惧怕手术及经济拮据放弃治疗,出院带药回家调养。回家后半月来仍咳嗽咳痰,色白量多,眼睑及下肢水肿,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时常发热,最高体温39℃。家属不忍坐以待毙。于2005年9月20日来卫生院诊治,建议住院治疗。家属曰“已在兰州住过院,病尚如此,开些中药即可”。刻下见:体温39℃,脉搏115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20/80mmHg,颜面口唇发绀,眼睑水肿,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动则加重,四肢冰冷,足踝水肿,查舌体胖大,舌质青紫,苔白水滑,脉虚浮无力而数,间或不调。诊断为发热(阳虚水淤,格阳于外)处以真武汤合《金贵要略》排脓散(枳实,桔梗,白芍)加减。处方如下:附子20g(先煎1小时),白术10g,茯苓50g,白芍30g,生姜30g,大枣7个,枳实20g,桔梗20g,甘草10g。5剂,水煎分服,3次/日。处方完毕,对此重症,笔者亦无把握,嘱其家属病情若有变化,随时告知。1周后家属来诉服药后未在发热,精神好转,仍咳嗽咳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足踝水肿减轻,似曾有效,要求原方继服。遂处以上方10剂继服。10月10日患者又来诊治,见颜面萎黄,口唇发绀,仍咳嗽,咯痰,量少,动则气短,时有心悸,食欲较差,但未发热,查舌体胖大,舌质淡紫,苔白水滑,脉沉微。上方加薏苡仁50g继服10剂。11月初又来诊,见精神一般,颜面萎黄,偶有咳嗽,无咳痰,活动后轻微气短,间或心悸,足踝无水肿。舌体胖大,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沉微,间或不调。要求拍胸片,判病情轻重。复查胸片示:“双肺纹理粗重,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心影扩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患者拒继服汤药。给予金贵肾气丸2瓶,10粒,3次/日口服,补中益气丸2瓶,10粒,口服,3次/日,以作善后。后于2007年11月在家中晚饭过饱猝然而亡。此例患者为阳虚发热,若辨别不清,投以清解之药,可有救呼。

阳虚出血

《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

例3:患者,男,15岁,主因“间断性鼻出血3个月”就诊。患者诉自幼厌食体差,易感冒。近3个月早晨起床后常鼻出血,量较多,已服过云南白药胶囊、安络血片、维生素C片等止血药物;亦到县医院耳鼻喉科做激光烧灼止血。鼻出血时有时无。今晨又在洗脸时左侧鼻腔又出血10分钟,自行填塞后出血停止。又来就诊,以防再出血。刻下见:体型削,面色白,神疲头晕,鼻腔有血迹,舌体长,苔薄白,脉浮取虚大,沉取无力。诊为鼻衄(阳虚不摄)处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减,具体如下:附子20g(先煎1小时),干姜30g,甘草20g,白术20g,茯苓30g,艾叶20g,三七4g(研粉分2次冲服)。5剂,水煎分服,日1剂。1周后复诊,服药期间鼻衄未作。遂照原方继服10剂。1个月后学生体检遇之曰鼻出血一直未做。后考入平凉医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现已毕业参加工作,体甚健。

阳虚不寐

上个世纪初,沪上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首创温潜法治疗失眠。其在《伤寒质难》中曰:“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状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之药也”。

例4:患者,男,56岁,因“失眠心悸3个月”于2011年1月10就诊。自诉3月来无明显原因心烦,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时觉心悸心慌。多次做心电图示:心率56次/分左右,窦性心动过缓,脑电图示:脑神经衰弱。屡服安神补心丸、归脾丸、朱砂安神丸及西药谷维素,安定片未见明显效果。故而来诊。刻下见:面色白,神疲乏力,想睡而难以入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脉沉缓。诊断为不寐(心肾阳虚)处以四逆散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如下:附子20g(先煎1小时),干姜30g,甘草20g,桂枝20g,甘草10g,生龙骨30(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炒酸枣仁30g。5剂,水煎分服,下午及睡前分服2次。1周后再诊患者诉失眠心悸均好转,夜间能入睡6小时,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5次/分。原方继服7剂。后因“上感”来诊问其不寐,曰“已恢复常态,每晚安然入睡,心悸亦未再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然而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阴阳。阳虚证症状表现既然有两重性,既可狂,又可颠;既可寒又可热;即可不寐又可嗜睡;即可寒凝血瘀,又可阳虚不摄而出血等。症状表现纷繁,临床又如何掌握?其实清代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已为我们指明“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以此作为临床辨别阳虚证的指南,可无惑也。

上一篇:盐酸氟溴索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双黄连注射液致双眼睑水肿1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