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27 04:08:30

改良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01-02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将50例需要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改良式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患者灌肠液保留的时间、灌肠液是否外溢、临床疗效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保留时间长,(P

【关键词】改良式;保留灌肠;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Improved retention enema method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Gong Guixian Chen Xuejun2

【Abstract】Objective:improved retention enema method in the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application of nursing effect.Methods:will need retention enema 5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very 25 cases.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retention enema method, experimental adopts improved retention enema method, observe the two groups’ reserved time; whether the spillover enema;clinical efficacy and enema process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the level of nurse acceptance. 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s, retention time l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

【Key words】Improved;Retention enema; 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保留灌肠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传统保留灌肠法存在以下缺点:①管道间为硬口连接,药液易外漏污染病床,影响病人的舒适度、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且药量不足影响治疗.②灌肠肛管粗、硬、短,对直肠刺激大,插入浅。③调节器在肛管上,护士操作不方便,灌入时不能在直视下调控速度,且易诱发排便反射,使药液过早排出,影响疗效。④浪费人力资源:要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⑤容易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对25例需要保留灌肠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改良式保留灌肠方法进行灌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月 由医生诊治慢性盆腔炎患者,需要进行保留灌肠的患者50例,年龄22-60岁。将5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一次性输液瓶、一次性输液器1付,常规灌肠用具1套。

1.2.2 患者的准备:先排空大便,操作前两组患者均由护士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1.2.3 操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即赵万华主编的《医院护理管理规范》中介绍的保留灌肠法进行操作。实验组采用改良式保留灌肠方法:包括灌肠用具、灌肠后、温度、边插边滴液、插入深度等的改良。将已去掉过滤器及针头的一次性输液器插入备好灌肠液的一次性输液瓶内,按输液法排气后关闭调节器,用石蜡油管子30CM,嘱患者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5-20CM,灌肠管轻轻插入直肠5~8cm后,边缓慢滴注药物边插入,插入深度为20-30CM,调节滴数为40-80滴/min,冬天准备一个热水袋,用热水袋行输液管外加温[1],使药液滴完,拔管后取漆胸卧位10-15分钟。两组患者灌肠液均为200ML,每天保留灌肠一次,10-15天为一疗程,均于第15天评价临床疗效。效果评价指标。临床疗效、灌肠液是否外溢、灌肠液保留时间、患者的满意度、护士接受程度。效果评价标准。患者满意度标准。a插管时患者配合,无痛苦。B灌入药液后患者无腹痛和便意。C病人安全暴露部位少。只要具备一项定为不满意。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好转、无效。统计学方法。采用 t 检验和 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表1)。

3 讨论

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变部位。

盆腔炎的发病部位与直肠毗邻,药物通过直肠粘膜静脉丛的吸收,使盆腔血循环得到改善,促使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机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达到消炎的作用。故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2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 h以上效果最好。我们采用灌肠后行膝胸卧位10-15 min促使药液引流入乙状结肠,因其容量较大,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物,使药液在肠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也增加了药物的吸收面积,减轻患者部的坠胀感,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表1显示,两组患者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所以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传统的保留灌肠法使用的肛管粗、插管深度15-20cm,所以插管时对肠管的刺激大,易导致药物的外溢和病人的不适。肛管质地较硬易造成或者加重肠粘膜的损害,延缓疾病的痊愈[2]。改良式保留灌肠用的一次性输液器管径小、头端有一硬塑料使管子易插入,深度可以随意调节,患者暴露少,无不适。插入深度为20-30cm,能最大可能的将药液送到深部肠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边插边滴液减轻了对肠腔粘膜的刺激,减少药液的外溢。用热水袋行输液管外加温,是为了保持药液温度的恒定。合适的灌肠液温度,可使药液在体内保留时间延长,当温度

一次性输液器的低成本,取材方便,符合无菌要求等优点及便于观察到灌肠液在灌肠过程中的灌注情况均是传统灌肠方法不可比拟的。因此,使用一次性输液器为病人实行深插药物保留灌肠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 丛淑娟,齐宝琴,宋瑞香.改良法保留灌肠临床应用体会.山东医药,2000,21

[2] 夏雪梅,苏冬梅.改良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1

[3] 文艳秋,邓华琼.保留灌肠药液温度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J].山西护理杂志,1997,11(1):27

[4] 陈新平,骆文敏。改良保留灌肠方法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2005,9(1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银杏叶提取物配伍复方制剂技术分析 下一篇: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住院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