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与抽象语境之间的水彩艺术

时间:2022-09-27 02:13:58

具象与抽象语境之间的水彩艺术

水彩画之所以吸引众多画家去尝试,在我看来是因为其表达上的直接性,和画面效果抒意、雅致的趣味,甚至于水性材料效果的多变习性所带来的诱惑才使得人们乐此不疲,这一点符合艺术创作中随机捕捉灵感的规律,成也乐,败也乐,醉心其中是喜爱这一画种的朋友们的一种心态。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在了解过国、油、版各个画种之后,仍然对水彩材料、语言情有独钟,就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同许多朋友一样,本人通过不断享受作画过程中提笔而立、踌躇满志所带来的怡然,同时又经常体会覆水难收、前功尽弃的怅然之后,也就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有些仍是至今也未完全解决或正探索之中的问题,但不妨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抛砖引玉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一、 材料、技法与水彩语境的关系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相适应的语境,我们在这里称其为语言表达的适用范围。熟练的运用一种语境,可以准确地传达自己的审美观和思想情感,甚至能影响到作品的品位。语境是受形式和材料限制的,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语境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被动模仿,否则就会失去这一艺术形式的特长和魅力,从而失去这一形式存在的必要性,中西绘画的相互影响就是这种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习惯的改变,语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其中技法的改变对语境的拓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绘画技法是永远替代不了语境的,技法如同人们的谈话技巧,只能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功效,而谈话方式会因为人的个性、习惯、诚信度等多种条件所决定,语境只是限制了这些条件的范围,即所有的条件共同构成了语境。

水彩画作为以水为媒介的画种,其作画条件自然受到水的性质的限制,同时也发挥出水这一媒介的优势如:酣畅、轻松自然、明快等,同时又因伴有难以驾驭的弊端,对技法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由于水彩材料的限制,水彩画的创作很容易被限制在某些难以逾越的条件范围内,如作品的尺寸、作品的题材、内容、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湿度等等。正是因为技法的熟练度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一些水彩爱好者往往会将许多的精力、时间花在对材料、技法的研究上,也就是放在拓宽水彩画的语境的探索上,这样往往会误导观众的审美――即忘记了作品所要表现的是内容,而技法毕竟属于作画的手段不是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

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是审美和感情思想等精神层面的要素,这一点仅靠技法纯熟是做不到的,这如同一个说话技巧高超的人仍可以口不对心,以谎话骗人,这启发了一些艺术家抛弃多年积累的所谓技巧,返璞归真地从原始美术和儿童画中寻找灵感。因此从艺术规律上讲,作品技法的熟练程度不应成为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感、思想的真挚,真情实感可以使艺术作品鲜活、充满生命力和冲击力,给观者带来最本真的震撼。技法脱离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成了肤浅的、哗众取宠的炫耀,从而会失去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在我们传统的诗歌中可以得到证明,自古以来,言情、咏物,或铭志且词藻华丽的诗歌数不胜数,为什么朴素的杜公能流芳百世?真情实感使然。美国画家怀斯在听到别人大夸其绘画技巧的高超时却不悦地说:“他们看我的作品的角度错了,我所关心的是,我能否表达出我在某一特定时期对生命的感受。”

由此可见,一幅优秀的水彩作品,是在水彩语境条件限制下的形式、内容、技巧关系的结合体,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因为技法问题而达不到形式和内容的完整,也常常待技法臻于纯熟的程度后,又不知不觉地远离了真情实感,因“感觉”凋零而遗憾。要“形”的真实完美,还是重感觉的质朴纯真,这个“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的问题,其实古人早已给我们作了认真的界定,在艺术创作中,古人对绘画的评价向来是以神似为上品。记起王维新老师曾在一次水彩画研讨会上说过“太完美就是不完美”的话,细想很有道理。艺术作品要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话都让你说尽了,人家还看什么想什么?所以古人所推崇的‘形应在似与非似’之间也是这个道理。

二、 写生与创作

艺术创作可以说是一项快乐又艰苦的工作,尤其水彩画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更是如此,一幅完整的水彩画应该是技巧,思想、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但因为材料的限制,一幅成功的水彩作品,首先要解决技法问题,而问题常常出现在,解决技法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反复,我们的感觉却迟钝了,灵感和鲜活的东西离我们而去,画面会变得繁琐无味,这时就体现出写生的重要性,人们常常在技法熟练后习惯于闭门造车,却懒于以写生的方式接触自然,继续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不愿再面对烈日阳光和经受风吹雨打,不自觉地养成惰性,使得画面也慢慢失去了色彩、灵气和鲜活度。

实际上艺术的灵感需要经过生活的不断冲击才会涌现,无论身体的历练还是心智的陶冶对艺术家来讲都是素质的积累,写生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技巧,为我们积累素材,同时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检验并保持我们对艺术的真诚链接。写生与创作是互相促进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是前辈大师的经验之谈,在这一点上,大师们通过自己的成功为我们证实了坚持写生的重要性,为我们证明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徐悲鸿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生作品,而大师刘海粟八十高龄还要九上黄山实地写景,说明了他对待写生的态度,所谓“搜尽奇峰打腹稿”在传统山水画中已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基本创作思路。经常从画室中走出去是一种求真的态度,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在我们的生活变得安逸,感觉趋于平庸的状态下,走出去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希望。艺术创作离开了生活的支撑,离开了自然美的支撑,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成为缺少情感、思想的无病,从而会失去艺术作品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的普及,一些人以拍照的方式积累素材,记录生活甚至色彩,甚至将照片直接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取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效力。然而照片并不能代替写生,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现场有感而发的照片记录,事后常常又会感觉平淡无奇,与现场的感触相去甚远。而写生则不同,现场记录的哪怕一根线,一块颜色回顾起来都会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我想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照片是对对象无保留的复制,而写生作品是经过艺术家的眼睛提炼,和大脑分析概括的精华,是一个人对一特定状态、环境下、经验、感受的提炼。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在一些水彩画家的作品展览或画册中,一些创作作品尽管画面大、完整,技法也无可挑剔,但最打动人的却是一些小幅的写生作品,感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就床的问题来阐述艺术观点,即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艺术,才能称其为艺术。一个被复制的图片,只有经过艺术家的思想的过滤,并将其思想及审美再融会到作品中,经过思想历练的过程,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更可贵的艺术品质。这就是照片或其他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脑制作等不能代替绘画的根本原因。

三、 实用性与艺术性

近些年来许多院校开设了服装设计、工业造型、珠宝首饰、环境艺术等课程,水彩课作为专业基础课被纳入教学中,成为效果图表现技法的一个重要练习环节,学生从中了解了水彩材料,有些人从此爱上了水彩画。然而效果图表现技法所接触的大多是晕染、平涂、勾线等基本表现技法,重技法效果而轻感觉、水色趣味等绘画语言的探索,一些习惯手法,如果在水彩创作中形成惯性,会使画面走向重复复制和僵化,从而失去绘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水彩画由于材料的原因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力的确受到一些限制,然而艺术作品最终要表现的是审美或传达思想感情,有感而发,不应在材料上技法问题上固步自封。应从艺术作品的高度看待和选择材料,应从表现需求的角度研究技法,这就要弄清我们的水彩技法在为什么服务,一幅作品过于追求技法的熟练会接近设计效果图的需要而淡化作品的艺术性。

水彩画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但不应受固定表现方式的约束,艺术创作最高最自由的境界之一就是无法,对法的依赖只是一个过程,许多大师都是通过不断突破旧法的约束从而不断创新。所以在我们表达感受而力不从心时,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因为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国外一位大师在有人怀疑水彩材料的表现力时说:“那是人的问题,你永远都不要谴责画种浮浅……”

四、 风格与形式

作品的风格与形式是最难解决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王肇民先生很早就提出“先解决怎么画再解决画什么的问题”,特别强调了风格形式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从而也影响了一批年轻的水彩画家。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是通过首先在风格上有所追求才能发展到最后的独树一帜。成功的艺术家首先不盲目重复别人甚至不愿重复自己,齐白石、刘海粟的衰年仍要变法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更高地位。

作品的风格是一个人长期艺术修养、个人追求甚至是个性、生活经历的综合结晶体,不是靠抄袭所能得来的,重复复制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换句话说是不符合真正艺术家的天性。前几天带学生去798看展览,在这个当代前卫艺术家和作品的集散地,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视像艺术等各种观念艺术形式的冲击使人目不暇接,艺术作品已经由架上绘画的审美拓展到了一个更为广泛表现的空间,艺术的功能也更加社会化,更接近大众。其实这种艺术革命早在1945年以后的欧洲已经开始,在当时,一些艺术家不仅是对传统审美进行达达主义的颠覆,更给艺术家们赋予了更高的社会责任,包括针砭时弊、冲击观念,甚至企图靠艺术的力量影响社会、改变社会。然而回顾今天的架上绘画艺术,其功能大都停留在审美的范畴中,而当今国内的水彩艺术大都徘徊在具象绘画中审美范畴的语境里,其风格形式的创新精神,远不及同属西画的油画,版画风貌,甚至赶不上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国画变革的步伐,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往日的所谓水彩画种之小是因为材料、表现力等诸多原因造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如果心安理得地沉浸于水彩的所谓语境中,而不能与时俱进,很可能会成为水彩画之小的另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 《艺术状态》:艺术与人文出版社;

2. 《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著,上海美术出版社;

3. 《中国山水名画鉴赏》:九州出版社;

4. 《当代艺术思路之旅》:高千惠著;

5. 《水彩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6. 《中国美术展望》:新华出版社;

7. 《中国水彩名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黄劲龙: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朱丽: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米娜: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上一篇: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 下一篇:艺术如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