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用消费 拉动内需增长

时间:2022-09-27 02:06:05

促进信用消费 拉动内需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投资、出口、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消费不足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此,十报告明确指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信用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因此要把发展信用消费、改善信用消费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信用消费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受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信用消费发展非常缓慢。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信用消费,以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十多年来,我国信用消费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信用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已经初具规模。

信用消费形式多样,信用余额增长迅速

当前。我国信用消费以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消费和汽车消费贷款等类型为主,占信用消费总额的90%以上,在信用消费中居于主体地位。

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自1998年推出至今,信用余额已经由最初的42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87万亿元,增长了近210倍,它的快速增长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统计分析表明,未来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在增长总量、增长速度方面仍将呈现较大的上升趋势。信用卡服务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自2002年后快速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3.31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6.0%,2012信用卡授信总额达到3.49万亿元,同比增长34%,并且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而受汽车贷款风险高、利率高、期限短、额度低等因素的影响,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缓慢,截至2011年末余额仅为:3000亿元,渗透率仅有10%左右。受环境保护、城市承载力、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贷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相对严峻的形势。

信用体系不断健全,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信用体系主要由授信方、受信方、信用中介和政府构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数量增速明显,为加强信用监管,国家从2004年开始构建全国性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并于2006年开始运行。截至2011年底,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8亿人,全年累计查询次数为2.4亿次。为加强信用消费监管,国家也逐步开始重视信用立法,从加强信用卡消费监管到2013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就是明证。信用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地改善了信用消费环境,促进了信用消费的增长。

信用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制度不完善、信用风险偏高、信用消费数据利用不足等。

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信用消费缺乏完整、系统的专门法律,信用消费法律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消费相关法律、法规大多分散在《民法通则》、《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而信用消费发达的美国目前就有18部比较重要的相关法律。法律法规的分散使其在法律适用和提高公民守信意识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通过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等方式进行信用消费时,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的漏洞正不断地暴露出来,并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这对我国信用消费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挑战。

信用风险逐渐暴露,随着信用消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使用。由法律不健全、相应的监管不足、道德缺失等引起的信用风险逐渐暴露出来。住房贷款方面,由于监管不严和市场趋利等原因造成的虚假借贷、违规借贷案件较多,如近期曝出的“房姐”、“房叔”等事件极易造成信用欺诈和资金流向的隐瞒;由于投资渠道缺乏、热钱涌入和炒作等原因使得局部地区房地产市场投资过度,住房市场价格与实际价值背离较大,极易出现非自愿违约和理性违约。信用卡方面,发卡机构办卡过程的不规范、审核不严格、授信额不科学和持卡人信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较低等引起的信用卡违约案件层出不穷;频频出现的信用卡“刷现”和“套现”案件也容易产生较大风险。

信用消费数据利用程度很低。信用消费数据利用率低,造成数据资源浪费、企业营销等成本增加。自1997年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开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随后也建设起来,十几年来积累了数以亿计的信用消费信息,但是授信方没有利用信用数据进行深入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对信用数据应用程度普遍偏低。相关数据表明,美国利用数据挖掘对信用信息利用可使企业经营成本每年降低近300亿美元,与此相比我国信用消费数据的挖掘严重不足,造成信用消费在发展过程中成本过高、营销效率过低。

要解决以上问题,加快信用消费步伐,还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利用信用数据等。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针对我国缺乏专门的信用消费法律,已有法规分散的现状,相关部门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吸取其他国家信用消费发展的经验,尽快从信息披露、反歧视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当前可尽快起草并颁布实施消费者信用保护、公平信用报告、公平信用记账、公平信用和信用卡披露、公平债务归还等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和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规范信用消费过程中各方的经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法律制度的完善不单指法律内容上有所回应,更重要的是构建稳定的制度结构,只有健全、稳固的制度结构才能成为法律内容的有力保障,才能应对随时爆发的全球性危机。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针对信用消费过程中日益暴露出的风险问题,在通过建立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以提高从业者职业道德、培养消费者安全合理消费意识为切入点。使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相结合,尽可能地降低信用风险。授信主体方面除了在授信时加强风险评估之外,还应在信用消费和还款过程中加强对账户的监控,可通过消费行为风险模型和账款催收模型应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同时,也要重视创新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在国家助学贷款不良贷款额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适时推出生源地贷款,可降低不良贷款率,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有效利用信用数据。在信用信息利用方面,可以学习信用消费成熟国家利用数据挖掘进行风险控制、产品开发实现盈利增加的经验,商业银行和其他机构通过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的准确把握,对信用消费数据进行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处理,分析消费者行为,据此制定发展策略,实现信用消费的业务创新和各方共赢,以此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征信中心、商业银行、商户可以采取单独开发或者多方合作开发的形式进行数据挖掘,例如可推行“商业银行+商户”的信用产品开发模式,商业银行和有关商户根据信用消费的时期、频率、额度等信息推出消费者节省、经营者盈利、商业银行风险低的信用消费方式,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最终将发展信用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上一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过程 下一篇:提高法治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