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PICC置管35例术后护理

时间:2022-09-27 01:39:39

脑血管病患者PICC置管35例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

方法:总结35例脑血管病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

结果:35例使用PICC的患者发生了插管后局部渗血、脱管、导管堵塞、静脉炎、贴膜过敏、穿刺部位感染等护理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熟练掌握PICC置管操作规程,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老年脑血管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48-0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需长期输液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及黏稠药物的患者1,2,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它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所限制,在无感染情况下,留置时间可长达2年3。由于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时间长、年龄大、血管弹性及一般情况相对较差,需要长期经静脉输入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PICC不仅能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以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及损伤,对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减轻痛苦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脑血管病多为老年人,其凝血机制下降、血管质量差,容易发生一些并发症。现将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3~72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19例。

1.2置管方法。

1.2.1材料。ARROW牌单腔豪华包装,型号PK-01451-W,规格4Fr×55cm,导管内带支持金属丝穿刺包,3M 10cm×12cm透明敷贴,无菌手套。

1.2.2方法。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头静脉。将穿刺侧上肢外展45°~90°角,打开穿刺包,先用穿刺包外包内测量尺沿着穿刺点开始测量准备通过导管的静脉距离,止点为穿刺臂同侧胸骨旁第二肋间隙,记录所得数值。打开穿刺包内包,消毒术野2遍,铺洞巾,由助手于穿刺上臂中部扎止血带,穿刺鞘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带,置入导管25cm左右时嘱病人将头转向穿刺臂同侧并将下颚贴在肩部,继续置入导管达穿刺前记录数值;去除穿刺鞘,注射器接到PICC导管尾端输液口并向回抽吸,直到可以看到血液,用足够量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管腔以保证没有残留血液,用肝素帽封好,穿刺点加盖酒精纱条及一块小纱布后,用3M透明敷贴包扎固定导管,外留导管使用导管夹、固定夹和胶贴组合固定于前臂掌侧。在PICC标签上填写日期等相关信息,向病人肩部方向呈“S”型或弧形盘绕固定好留在体外的导管,记录外露导管长度,记录上臂中部周径,透视确认导管位置在上腔静脉。置管后第2天换药,以后每周换药2次,并记录穿刺点处所见情况及导管长度。

2结果

在35例并发症中,穿刺点血肿渗血18例,导管阻塞5例,血栓形成3例,静脉炎4例,导管脱落3例,穿刺点局部感染2例。

3讨论

3.1穿刺点血肿渗血分析及处理措施。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较高,几乎占所有并发症的一半。且全部渗血都在置管当日发生。其原因包括:老年患者凝血功能较差,并且脑梗死需要溶栓和抗凝治疗,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老年患者血管硬化,舒缩功能差;置管穿刺口选择在肘窝处,活动范围大;脑血管病的患者认知能力低下,不易制动4。处理措施:置管前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患者的凝血功能等;穿刺口选择在肘窝以下2~3cm处;置管后用无菌纱块反折至16层,贴膜固定或弹性绷带固定;置管后尽量减少置管上肢的活动并密切观察局部渗血情况。

3.2导管阻塞原因分析及预防。导管阻塞是PICC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原因。可能原因为老年患者凝血机制下降,活动减少,导致血栓形成5。处理措施:正确使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方法,并在输液时加强巡视,及时换瓶;使用静脉营养等药物后要用生理盐水或稀释溶液冲管,防止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导管;如发现输液速度变慢,甚至不滴时,用20ml注射器回抽栓子。

3.3血栓形成表现。输液不畅,置管侧上臂肿胀,穿刺点渗液,冲管阻力大。发现血栓形成后应该立即应用尿激酶溶液进行负压法溶栓,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管栓塞。

3.4静脉炎表现。导管穿刺点周围或沿上臂静脉通路发红,伴有疼痛和肿胀。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后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疗妥)每日于患处外涂,一般5~7天即可痊愈。

3.5导管脱落原因。可能与患者烦躁不安、活动过度、穿刺部位及体外导管固定不牢等有关。置管后穿刺侧手臂避免剧烈活动,过伸、过屈动作,穿刺局部敷料松动及时更换固定。经X线胸片检查确定后拔出滑入部分和剪去脱出部分,消毒局部皮肤,再用透明贴膜固定。

3.6穿刺点局部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PICC穿刺后24h更换1次敷料,以后每周更换3次,敷料出现松动或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更换时以PICC导管为中心,消毒直径为10cm,先用2%碘酒消毒3次,再用75%酒精消毒(避开针眼处),用透明贴膜固定。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每日更换输液装置1次。

参考文献

[1]王秀华,王丽娟.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1

[2]丁小萍,夏彩莲,李红梅,等.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15

[3]周君桂,周春兰,刘芳,等.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PICC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A):69-70

[4]何恒霞,刘秀红,薛波,等.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4-45

[5]于健春,王秀荣.X线辅助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6):378-380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和胃肠道反应... 下一篇:张仕年主任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