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27 01:32:18

针刺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共分为五组,即常规治疗组、2Hz电针刺激头穴组、2Hz电针刺激头部吞咽功能区组、100Hz电针刺激头穴组、100Hz电针刺激头部吞咽功能区组,每组30例患者,各组患者在治疗前、针刺治疗第2日留针30分钟后、针刺治疗第10日后对患者进行VFSS检查。结果 各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比较(P

[关键词]针刺;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吞咽障碍是脑出血后常见的功能障碍,能增加患者发生肺炎,营养不良的概率,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和影响功能恢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及早发现吞咽障碍并给予相应的康复干预,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评估是否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急性期处理原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完成对吞咽障碍的诊断与干预,能够降低肺炎的发生率[1]。本文通过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150例,随机进行分组,共分为五组,即常规治疗组、100Hz头部吞咽功能区组、100Hz头穴组,2Hz头部吞咽功能区组、2Hz头穴组、每组30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五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病例选择标准

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为脑血栓、脑栓塞和脑出血的患者,所有病例必须经CT或MRI证实,并确诊为假性球麻痹患者;②入选患者均经过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存在吞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噎塞、吃饭时间延长、吞咽费力等;③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④年龄在70岁以内;⑤患者合并吸入性肺炎者;⑥无严重认知、视听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简易智力测试量表(MMSE)评分>24分;⑦首次发病时间在两周以内,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②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塞或出血;③原发性食管疾病;④出现癫痫或意识障碍;⑤不能理解和服从指令的患者。

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训练方法即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及进食训练。

头穴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完骨、风池、翳风、风府、人迎、天突等穴位分别进行100Hz及2Hz电针治疗,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5天,休息2天。

头部吞咽功能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头部吞咽相应功能区进行100Hz及2Hz电针治疗,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5天,休息2天。

4.吞咽评价

各组患者在治疗前、针刺治疗第2日留针30分钟后,对患者进行VFSS检查。

5.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P

6.结果

通过采用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吞咽障碍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吞咽困难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正常吞咽;该量表包含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以营养摄取途径为线索反应经口进食的能力,分级较细;各组治疗前后具体评分(见表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内吞咽障碍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7.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目标是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维持适当的水和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患者摄食吞咽的能力以及营养状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课题组通过本项研究得出100Hz及2Hz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尚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柏慧华,姚秋近,祝晓娟等.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299-30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380.

[3]佟剑平,赵春艳,李翔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定及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915-91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陈轶(1979--),女,黑龙江省讷河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研究。

第二作者简介:何小花,主任医师。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医院所要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