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的松纹

时间:2022-09-27 12:50:32

解析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的松纹

在元青花人物图繁密的辅助纹饰中,松纹显然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往往大面积地分布于人物周围,其枝干与松针的绘制特征颇令人值得品味,它亦是构成元青花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成为鉴定元青花的重要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分析得很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图1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元青花“萧何追韩信图”梅瓶;图2为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品、拍卖价格高达2.3亿元人民币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图3是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元青花“昭君出塞图”大罐;图4是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品――元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笔者将这些典型元青花中的松纹与磁州窑彩绘,以及版画和元代绘画中的松纹进行仔细比对后,有一些心得体会,不揣冒昧,在此加以阐释。

一、 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与磁州窑彩绘中的松纹比较

与元青花一样,在磁州窑人物故事图中,松纹也是最重要的辅助纹饰之一,表面看上去,似乎很相似,但略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画法却是迥然不同。

首先来比较树干及树皮。图5、图6为宋金时磁州窑瓷器上绘画的松树干:图5以两根粗浓的线条描绘外部轮廓,笔划流畅,略有弯曲,没有疤节,树皮的处理为短线和点相结合,纵向排成并不很整齐的几列,使树干有简单的明暗层次,显示了一定的树皮质感;图6同样以两条粗线条勾勒,但以更明显的波浪形来表现松干的虬曲状态,只以一列短线在左侧来简单地表现松皮以及树干的明暗关系。图7、图8为元代磁州窑瓷器上的松树干,画法与宋金时基本一致,不过其外部轮廓的两条粗线虬曲更加自然,基本以两纵列粗点来表示树皮的质感,但却没有了明暗关系。综合起来说,磁州窑瓷器上人物图的松干白描手法绘制,以两条粗线呈波浪形勾勒松干外形,没有疤节,树皮的质感由几条纵向排列的点或短线来表现,宋金时树干略有明暗关系,但元时没有。再看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干。图9为“昭君出塞图”局部,其松干同样以两条线条勾勒外形,但线条比磁州窑的要细的多,并绘制出了疤节部分。在没有疤节的部位线条平滑,而在有疤节的部分线条则较粗,生动地显示出了疤节的质感。树皮则以密集的鱼鳞纹表现,弧面朝下,没有明暗关系,树根不外露;图10为“三顾茅庐”图局部,与图5的主要差别是在每一条弧曲线的顶部加了一个黑点,使树皮的斑驳质感更加强烈,这种表现树皮的办法更常见,如“萧何追韩信图”和“鬼谷下山图”等均为此种表现方法。综上所述,无论是树干的外轮廓画法还是树皮的画法,元青花都与磁州窑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接着,再来比较二者在松叶画法上的不同。磁州窑松叶如图11、图12,均成扇形分布,松针稀疏,一般每个叶片仅六根左右松针,最有特点的是用类似云状的线条在将松叶包裹起来,以描绘树冠的形状。而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叶绝大多数呈扇形(见图13),只有“萧何追韩信图”松叶呈马尾形(见图14),非常特别,松针远比磁州窑的密集,达二三十根之多,而且要细长的多。并且由于进口青料的晕散作用,虽仍是白描松针,却达到了不染而染的朦胧效果,使得元青花松叶十分逼真写实。元青花松纹没有在用云状曲线描绘树冠轮廓。

经过比较后,可以看出,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与磁州窑松纹之间有极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继承性。元青花松纹应该并非是由来自磁州窑的工匠所绘制,当然也不排除磁州窑工匠到景德镇后开始了全新的创作过程。

二、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与元代版画松树的比较

既然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不是继承磁州窑松纹画法,那么会不会是取材于元代版画中的松树呢?因为元青花人物图均取材于元代戏曲版画插图,这是极有可能的。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决定将版画中的松树与元青花人物图松纹进行比较。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取材于元代《全相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平话》中的插图。然而,笔者看到此幅插图中并未有松树(见图15),可见松树是元青花创作者自行添加的。然后,笔者查看到“鬼谷下山”前一幅插图“齐国宣鬼谷救孙子图”以及后一幅插图“鬼谷擒毕昌”中均绘制有松树(见图16、图17)。笔者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别。其一,表现在松叶上。元青花人物图松叶呈扇形,极少数呈马尾形,而元代版画松叶则呈圆形,松针的数量也没有元青花密集,一般为十几根。元青花松叶是顺着松枝方向呈一种自然分布状态,而元版画却基本不绘松枝,松叶呈整齐排列状,显得呆板而程式化。其二,表现在松干及树皮上。元版画松干显得更加成熟老到,线条灵活自如,以类似的鱼鳞皴法处理树皮,质感和明暗处理都很到位,与之相比,元青花松干和树皮绘制手法就要相对拘谨呆板的多。

通过对比发现,元青花松纹绘制手法与元代版画有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元青花松叶为扇形或马尾形,而元版画却是圆形,这是一个极重大差异,从而表明元青花松纹不可能模仿自元版画上的松树。

三、 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与元代绘画比较

既然基本可排除元青花松纹来自磁州窑彩绘和元代版画的可能性,那么其来源会不会是元代绘画。元代时绘画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最突出表现在文人画的崛起,其中水墨山水画和花鸟画处在繁荣期,但相对而言,人物画则处于衰微状态。在其成就极高的山水画中,大片的松树描绘是其一大特色。元末几位著名的文人画家如称为“元四家”的王蒙、黄公望、吴镇、倪瓒等,都身处江南,而元青花人物图也同样是产生于元末。元文人的地位低下,绘制青花人物图的工匠也极可能本身就是委身瓷窑的文人,元末青花画工极可能借鉴学习了同时代江南名家的松树画法。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将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与元代文人画家的松纹进行仔细比对。图18为黄公望《丹崖玉树图》局部,其松叶呈清晰的扇形,松针劲挺细长,和元青花很相似,不过其树皮的鱼鳞皴比较稀疏,没有元青花密集。图19为王蒙的《春山读书图》局部,可以看到其树皮以细致密集的鱼鳞皴表现,与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相类似,但松叶虽大致呈扇形,却混杂在一起,远不如元青花中的清晰。图20为赵孟《双松平远图》局部,其艺术风貌与元青花亦颇有相似之处,只是松叶和树皮的处理都要简略的多。因此,我们虽然难以肯定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究竟模自哪位名家,但从中可以看出的确是受到了当时文人画的影响,应该是受到了黄公望、王蒙、赵孟等文人画家的共同影响。

结 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元青花人物图中的松纹与当时一部分文人画家的画法最为接近,而与磁州窑和版画中的松树画法差异较大。因此,可以推断绘制元青花人物图的工匠可能不是来自磁州窑,从绘画水平之高来看,很可能是委身于瓷窑的文人画家。由于元代文人画家在人物画创作水平上的衰退,因此借鉴一下当时人物版画中的人物是合情合理的,但植物部分则属于文人画家的强项,松树不依据版画而以文人画方式自由创作也就不足为奇,并且这种创作融汇了多位名家画风。事实上,人物也没有照搬版画,同样经过了自由改造,充分表现了工匠们在元青花人物画艺术创作中的高超水平。(责编:雨岚)

上一篇:影视调色基本常识 下一篇:唐宋奢华的象棋风尚及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