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7 12:41:57

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7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7.14%,复查CT脑出血平均21 d吸收,对照组有效率为82.86%,复查CT脑出血平均26 d吸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高血压; 脑出血; 活血化瘀; 临床疗效

脑出血又叫做脑溢血,主要是指脑实质内的大量出血,脑内动脉出血最为常见,临床上多见的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压的突然升高而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这种出血也叫做高血压性脑出血。该类患者在发病时多有剧烈头痛,伴有呕吐,严重者会合并胃肠道出血,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有时伴有抽搐[1]。该病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2]。传统观念认为活血化瘀法因会引起再出血而在脑出血急性期严禁使用,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正确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3]。为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院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3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7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4-5],并经CT证实,常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发作时常伴有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量经多田公式计算均在30 mL以内。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1~79岁,平均60.31岁;急性期32例,恢复期3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脑桥出血9例、脑叶出血7例,内囊3例、小脑2例;出血量:1~10 mL 9例、11~20 mL 13例,21~30 mL 13例。试验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0~81岁,平均60.71岁;急性期31例,恢复期4例;基底节区出血15例、脑桥出血9例、脑叶出血6例,内囊3例、小脑2例;出血量:1~10 mL 8例、11~20 mL 14例,21~30 mL 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常用20%甘露醇、50%甘油盐水、利尿剂等脱水药;保持安静,控制过高血压;在出血后9 h内使用止血药和凝血药止血;采用冰帽局部物理降温,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尽快介入康复治疗;维持营养,保证患者必要的营养、热量和维生素;及时纠正酸中毒。

1.2.2 试验组 所有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24 h后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期活血化瘀方组成:龙骨30 g,牡蛎30 g,牛膝15 g,玄参15 g,赤芍15 g,大黄10 g,川芎10 g,菖蒲10 g,半夏10 g,远志10 g,蒲黄10 g,丹皮10 g,田七5 g,水蛭3 g。恢复期活血化瘀方组成:黄芪35 g,当归15 g,牛膝15 g,赤芍15 g,桑枝12 g,地龙12 g,全蝎12 g,桃仁12 g,丹参10 g,天麻10 g,红花6 g。水煎分服,早晚饭后1~2 h内服用,15 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评价标准[6-7],按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及病残程度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4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为无变化。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血管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中风病范畴,是目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发病急、预后差、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8]。

祖国医学认为,脑出血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在风、火、痰、虚、瘀方面,而瘀为脑中“蓄血”并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新血不生”(血证论)。清.唐容川说:“凡是离经之血,急宜用药消除,务使不留,则无余邪为患”。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则认为“活血自能散风,血活风自去”。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并不是凝血机制障碍,而是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病变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而导致的血管破裂[9-10],造成血液外溢,局部形成血肿,使脑组织受压而推移,软化,坏死等。实验室检查也初步提示,脑出血在急性期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存在着瘀血这一病理改变[11]。因此,在脑出血的急性期,不应以止血为首要任务,而应以缓解血肿压迫、改善脑局部缺血缺氧为中心目的。

本次研究所用的中药主要有丹参、桃仁、红花、牛膝、水蛭、当归、三七、蒲黄、血竭、大黄、赤芍等,均为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能够消除脑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

由于中药汤剂服用不便,尤其是对于昏迷患者,因此,本研究仅对中小量的脑出血患者做了研究,所选患者的脑出血量均少于30 mL,生命指征稳定。结果显示,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有效率为97.14%,复查CT脑出血平均20 d吸收,对照组有效率为82.86%,复查CT脑出血平均26 d吸收,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出血吸收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文明,李庆利.活血化瘀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944-947.

[2]宋国红,王登芹.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5):75-77.

[3]周军怀.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3):58-59.

[4]孙会成,荣阳,荣根满,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437-439.

[5]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05,37(6):379-381.

[6]闻三秀,文杰.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7,9(6):31-33.

[7]韩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1-157.

[8]张华东,黄月琴.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下):4025-4026.

[9]王娟,李锋,刘阳,等.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活血化疲法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2007,21(2):91-93.

[10]上海医学院编辑委员会.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39.

[11]赵耀东,李军.活血化瘀与脑出血急性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2(4):8-9.

(收稿日期:2013-09-22) (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 下一篇:6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咽拭子培养结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