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科技三十年巡礼

时间:2022-09-27 12:38:14

晋城科技三十年巡礼

本文从科技的视角回顾了晋城市科技界近三十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阐述了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从而给出了全市科技工作的一个较为准确而科学的定位。

发展历程/科技局/科技创新

晋城市于1985年建市,回顾反思三十年来晋城科技的发展历程,总结盘点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果与经验,从科技的视角展现晋城市三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建设实践,是我市今天纪念的理由,明天腾飞的依据。

一、我市科技发展历程

纵观我市科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市之初到九十年代,建市立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筑牢基础阶段;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科教兴市、小康市达标、新农村建设,经济起飞阶段;新世纪初至今,经济转型、综合改革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科学发展阶段。

建市之初的八十年代,市委市政府适时确立了“靠资源起步,靠科技腾飞”的发展思路,依托“五小”工业(小铁厂、小煤矿、小化工、小水泥、小水电)起步,促进本地乡镇企业的起飞,为全市的经济腾飞和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阶段,改革科研机构、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制等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结合,初步形成了全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九十年代,我市全力加快小康建设,实施开放活市、科技兴市、依法治市战略,晋城市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市”,科技工作在全市大局中起到了领唱作用和较高的显示度。通过实施“煤转肥,煤转电,煤转非”战略,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持续产业。我市农村小康建设在山西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使全市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轨道。全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形成了以清洁能源、煤化工、电力、中高档铸造“四大基地”和高新技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为主的“四梁八柱”的经济框架,推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农业结构调整势头良好,形成畜牧、蚕桑、蔬菜、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新型煤化工基地稳步发展,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长足成长;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和合作的深度广度大大提高;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低碳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与时俱进,大大提升了晋城市的城市品位和影响力。科技为全市的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科技局对第一生产力的保障和服务作用

我市三十年的科技发展始终体现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贯彻“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与时俱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1995年以来,我市成立了“科技兴市”(后改称“科教兴市”)领导组,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先后制定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2003年,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等3所院校的有关专家,编制了《晋城科技发展行动方略》。

以项目实施带动科技工作大盘,促使第一生产力发挥第一的作用。科技项目是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重要载体。30年来, “三个坚持”显成效,一是坚持以项目争资金、引技术、招人才、促发展;二是坚持向上多争取项目、向下多挖掘项目、向外多招引项目;三是坚持围绕项目想事、跟着项目干事、依托项目成事。通过项目带动达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新世纪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努力破解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的技术难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我市连续七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三、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

(一)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R&D)是我国科技目标考核的一项刚性指标,我市及6个县(市、区)均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的要求,我市多数企业用于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经费占到年销售收入1%以上,其中科技先导型企业达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4年始,山西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颁发晋财教[2004]12号“关于印发《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技三项费主要用于支持我市科技研究与开发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2013年,晋城市财政局和市科学技术局颁发晋市科字[2013]28号“关于印发《晋城市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择优支持我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山西省科技进步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市级科技研究开发经费逐年攀升,达到或超过《科技进步法》的规定要求。

(二)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设方面,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如《晋城市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晋城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安排意见》、《晋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了人才资源开发资金;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稀土、抗磨材料、陶瓷建材、特种铸造、机电液、印机、丝麻、糠醇、食品饮料等14个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在信息支持系统建设方面,建立了晋城市科技信息和生产力信息两个网站;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市建成蚕桑、中药材、大麻、小杂粮农业产业化基地4个;在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宣传方面,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4年市直和6个县(市、区)分别建立了一所比较规范的星火学校。

(三)科技条件与科技创新

1、产业基础。我市煤炭行业通过整合发展,将建成亿吨级的煤炭基地,促进采煤技术的进步与升级以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我市新型煤化工产业以煤炭气化为基础,形成了以高浓度氮肥、甲醇、二甲醚、合成油等产业链,通过60万吨烯烃项目的建设,煤化工产业链延伸到烯烃及下游精细化工;我市在煤层气勘探开发、管道输送、液化、发电、车用燃料替代、民用、工业燃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市铸造行业经过多年发展,铸管和汽车配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富士康科技工业园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我市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我市在煤炭、铸造、麻纺、丝绸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煤化工、煤层气、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要建成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和产品检验检测平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要素平台;加快购置一批先进的科研和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3、科技中介。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网络,尤其是加强信息传递、技术转移、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咨询、科技评估、孵化器、政策指导、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人才培训等新型科技中介。

4、风险投资。我市目前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和有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风险投资。

5、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现代煤化工、煤层气、清洁煤、铸造、麻纺、丝绸、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各方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晋煤集团、兰花集团这样大型的行业优势企业,要支持和鼓励其加入国家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跻身同行业产业技术的最前沿,带动晋城市企业R&D能力的大幅提高,促进全市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晋城市的公共研发机构也要创造条件参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从而不断促进自身R&D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晋城市科技局多年来保障和服务科技第一生产力,为我市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大局做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实践中形成了科技工作的科学定位: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先行区示范区的契机,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加强科技管理为依托,建设具有晋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作者简介:樊忠东,男,1968年出生,1992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副研究员。许仙梅,女,1963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图书馆专业,研究馆员。

上一篇:行业师徒制的现状 下一篇:企业应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