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立校 应用为本

时间:2022-09-26 11:09:42

技术立校 应用为本

200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正式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学校迈上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开始了技术本科的探索之路。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及其逐渐显现出的大众化、普及化特征,面对强校如林的上海高等教育体系,校长夏建国一直强调,“准确定位,增强定力,特色强校,是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升本以来,上海电机学院校领导带领师生员工认真分析研究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逐步探索出了如何办好本科大学的路子,理清了学校性质、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探索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立了“建设一所符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上海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技术本科内涵实质和产业大学属性特征的教学型特色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确定为办学方略。

升本9年来,学校在“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指引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育人工作为根本,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明确了以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为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和技术文化学科群联动发展的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被纳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监测范围。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致力于培养国家亟需的风电工程硕士人才,开始在更高层面上开展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升本以来,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建立的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打破了国外对大型锻件制造工艺技术的封锁,预期5年累计新增大锻件产值超过100亿元。建立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培养的第一批86名毕业生创造了100%的就业率,而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率则连续19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评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评估中心对学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基本完成从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的转型。

人才培养理念升级

明确了办学定位,如何将培养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上海电机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实践路径,“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国际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此,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一是定“性”在技术,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的转化、实施和创新,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许可;二是定“向”在行业,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定“格”在复合,培养在通才基础上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四是定“点”在实践,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并兼有一定的技术经验。这些人才培养原则不单纯是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特区”试点、校企产学研合作三条途径落到了实处。

201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项目,实现内涵建设水平新提升。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新专业又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也被列为上海市本科质量工程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打造“双结构”师资

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出特色、实现定位目标的首要条件,对于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结构型”教师才能胜任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双结构”师资队伍是指兼有学术背景和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打破政策壁垒,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以东方学者、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上海市模范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及上海市育才奖教师等一批具有良好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优秀教师为代表的师资队伍,培育出一支技术应用型“双结构”师资品牌。目前,学校的“双结构”型教师已经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

如今的高校教师多拥有高学历,但是却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锻炼,引导学术与企业工作背景并重。从2007年起,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1~2年,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在办学经费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学校每年拿出100万元的专项经费作为挂职津贴,同时将挂职与专业职务晋升有机结合。教师产学研践习工作开展7年来,先后有100多名青年教师赴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通过到企业挂职,教师们接触了工程一线的生产设备,了解了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积累了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回到学校还将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的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学校和企业还建立了双向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打造一支特色鲜明的技术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聘任学校大锻件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任运来教授担任副总工程师,负责企业大锻件成形工艺技术开发与管理。任运来教授活跃在忙碌的车间、炙烤的熔炉旁、铺满精密图纸的办公桌上,不仅真正分管工厂里的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也从工厂里真正了解了实践需求、最新的核心技术,找到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同时,学校不断从合作企业中遴选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助力。学校聘用上海重型机器厂的11名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知识服务团队核心成员,还在各企业聘任41名企业教师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带教老师。

2012年9月,学校迎来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全过程“双导师”制,除配备校内导师,学校还专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人员作为专业导师,目前共有39名企业导师参与学校专业硕士培养。

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紧贴行业和企业需求。为此,学校采取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共建研究基地和共建科技工作站等措施,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引进”教学,也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技术“送入”企业。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学校聘请企业科技专家进入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比如,机械学院聘请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5位企业专家任名誉院长、兼职副院长;电气学院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聘请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机厂等企业的专家担任学术带头人。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一起制定与落实学科专业定位规划,推进科研建设和专业建设,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调节教学环节和进度,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有效缩短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例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与上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阿尔斯通公司联合办班,为企业定向培养紧缺的风电设备调试人才和轨道交通人才;国际贸易专业与上海电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共同设计课程,企业界人士将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带进课堂。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实训资源。

校企合作的另一形式是共建产学研研发中心,在将企业实践经验“引进来”的同时,使学校的科研创新“走出去”。 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有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分院、上海市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专业服务平台数控技术服务中心、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中心、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等一系列特色明显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大锻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结成“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战略联盟。目前为止,共有24家企业先后与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为更好的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上海电机学院还先后在江苏省靖江市、浙江省临安市、安徽省芜湖市等地建立了科技工作站,并常年派遣1名科技特派员驻守当地工作。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车间进行观察指导,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带回学校,把校企合作引向深入。

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学校90%以上科研项目选题均结合企业的关键技术。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重工集团联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多机器人系统”获得了200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晨光计划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并跻身国家“863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等多类高等级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科技进步奖……对于一所升本不到十年的学校来说,这样的成果可谓丰硕。

技术本科 “试验区”

通过在企业的走访调研,学校发现,企业普遍希望技术本科人才能进一步增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2008年起,学校特辟技术本科教育“试验区”,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中试点。

试验区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面向技术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建设,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二是突出强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适当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特别开设与行业深度合作实施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三是建立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毕业设计选题多源于企业实际。

与非试验区相比,试验区在学分、课时方面结构明显不同,非试点班实践教学占整体教学比例三成,而试点班这一比例超过了四成。在“试验区”,学生每年完成“综合实验”项目所占课时少则一两周,多达六七周。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学生到了大三,老师会要求他们制造一个复杂零件,学生运用软件进行设计、工业仿真,再到学校的机床上加工装配,由此学生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力得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校还为“试验区”的学生建立了专业导师制,一个班级分6个小组,有6位专业知识能力突出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规划,每个教师科研团队都要吸纳几个本科生作为“科研人员”,教师向学生展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指导他们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带着他们跑企业,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潜力。

试点的成果非常显著,电气学院试点班41人中,共有22人申请专利,班上还出现了作为第一完成人已获专利授权11项的“发明达人”。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创新试验区,学校也尽量为全校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活动。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150余项,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30项。2013年学校获批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92项,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7项。为营造校内科技创新氛围,学校连续7年举办“自强杯”大学生技能大赛,连续5年举办“卓越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

立德树人

党的十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致力于认真发掘教学工作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校长夏建国说,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每个教师都应该把学生放在心中,学生有所求,我们必有呼应。从2005年起,学校每一位校领导和中层干部都与学校的困难学生结对,有300多名学生得到了切实帮助。从2009年起,校长向全校学生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建立了校长短信平台,每年都会收到1000余条学生短信,通过短信平台了解并解决了许多管理问题。

学校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评选十佳师德好教师,迄今已评选了十一届。学校还计划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特点组织开展教师培训,突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

学校还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内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每年举办10场左右“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及大学生艺术文化节、博学讲坛、职场礼仪大赛等品牌活动。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礼仪大赛金奖,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类一等奖。2008年,学校成功申报上海市科学商店,迄今已陆续开设科学商店门店12家,服务社区和群众逾万人次,受到社会好评。学校每年还组织近万人次志愿者服务,学生在一些大型国际活动及赛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志愿服务中展现了“电机人”的风采。

上一篇:瞄准国际化战略 下一篇:应用本科:内涵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