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风建设刍议

时间:2022-09-26 10:03:18

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风建设刍议

【摘 要】文章根据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特点以及性格特点,就他们成长的社会背景与性格旨趣等的巨大嬗变而形成的新的高校学风特点,提出了高校的学风建设的应对措施,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地做好高校学风教育工作。

【关键词】90后;高等学校;学风建设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特点

当前高校的本科学生都已经进入到了90后阶段,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社会上早已经有了诸多的关注,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诸多的讨论和研究。9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其他年代人成长环境有着迥然的不同。其一:经济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学生中,独生子的比例在同龄群体中占比更加的大,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更加的发展和巩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部分得到了比较长足的改善。在诸多的研究中已经得出家庭单元中,针对独生子女教育模式与非独生子家庭的教育模式有了重大的改变,独生子家庭背景下的学生在成长阶段明显的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而且随着家庭中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作为主要抚养者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有了极大的提高,物质上的保障基本上是应有尽有;其二:信息化浪潮对社会的影响深刻的显现,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也如影随形。信息化浪潮在90年代正处在一个波起云涌的阶段,互联网的可得性和信息大爆炸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互联网为使用者提供了信息、娱乐、游戏、交流方式等的巨大改变。

二、90后大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

在90后大学生群体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行为共性主要有:(1)张扬个性,自我意识强烈。90后大学生对“我”的概念强烈,自我中心表现明显,对于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因为,在群体活动中,很多大学生体会不到“我”的主角意识;(2)乐群性低,有一定的孤独感,热衷于参与网络的互动。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集体活动的情况有比较明显的弱化,许多的活动难以得到大部分同学的支持,参与性明显的不足,导致大学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显著地减少,人际沟通明显不足,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同学投入网络的互动社区,诸如人人网、微博等网络社区在当今的恶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率极大提高;(3)习惯养成有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很多的90后大学生,因为在成长的环境中一直得到很好的呵护,抚养者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照顾细致入微,他们本人在家庭事务方面的参与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他们生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也有不足;(4)功利性强,对自我全面发展忽视。在大学生群体中,为了通过考试的学习现象比较明显,很多同学仅仅是在考试来临前突击复习,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太注意全方位提高自我能力,知识的涉猎少,知识面比较欠缺,人文素养较差,逻辑思考能力也不足。

三、当前高等学校中的学风状况

在当前的高校中,学风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学习目标的功利化。学习目标的功利化是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些同学把学习当做考试和考证,一切围绕着各种考证来,从来没有兴趣涉猎与各种考证无关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存在异化了教育的功能,不能真正体现大学教育的价值,不能传达大学“思想自由,兼收并蓄”的情怀。二、“学业倦怠”现象的存在和弥漫。在当前的教育环境里,“以升学为宗旨”的教育体系的客观存在,使得学生们从下就有升学的压力和无穷无尽的习题和考试,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无从得到贯彻,对知识的渴求早已淹没在“填鸭式”教学模式里,毫无自己主动探求知识的意愿。因此,导致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没有自己的中长期目标,有的甚至连短期的学习目标也没有的情况,每天的上课勉勉强强的参加,没有预习也没有复习,课堂上听过就算,得过且过,以最低限度的完成学分为宗旨。三、被动学习,没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当前的大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比较被动,缺乏主动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比较不喜欢参与教学互动,容易导致授课老师唱独角戏,延续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大大打折扣。

四、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在应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学风建设也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教学质量要求。高校教育经过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毛入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学招生的口径变宽,使得大学生进入高校相对变得容易。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加强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严格把关,执行“宽进宽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势必导致大学生缺失了危机意识,自然不会重视对学业的投入,学风不良的现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蔓延。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得不说在当今的高校中,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仍以重视传播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大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没有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终究不过是“一言堂,满堂灌”的延续,极其不利于大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提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内在素质,不利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性的教育手段,使大学生真正的能够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设置学业导师,积极发挥学业导师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专业不尽了解,对于专业的内在要求和专业的学习方法等不明晰,对于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效用也模糊不清,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是很不利于大学生有兴趣、有动力、有方法的投入专业学习的,因此,需要设置学业导师制度,使学业导师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解和引导,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门”。学业导师的存在可以使他们更加懂得专业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不致于因为不懂学习门道,导致学业压力堆积,从而产生负面情绪乃至厌学等不适应情况。

大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只有遵循科学的精神,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够做好这个神圣的事业。高校也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和时代特点,不断的推进教育的探索和改革,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603):98-100.

[2] 李根芹.90后大学生思行特点、原因及思政工作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26(774).

上一篇:西门子PLC自动化生产线 下一篇:班主任情绪艺术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