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及预防策略

时间:2022-09-26 09:57:43

儿科护理风险及预防策略

患儿治疗时发生不当用药的现象。护士护理时对所用药的种类和剂量等没有按照医嘱发生了用药上的偏差。儿科医疗对患儿应用的治疗仪器存在问题。例如,儿科治疗仪器安检不达标,治疗仪器缺乏定期及时的保养等。患儿在护理时发生物理性伤害。一些患儿由于其自身特点,针对注射类治疗无法做到情绪稳定,特别是进行头皮注射时,由于护士护理不当,会造成头皮的损伤。儿科护理没有对患儿进行严密的护理,工作的疏忽会造成患儿出现严重异常状况,针对患儿的突发病情没有及时准确的报告给主治医生。儿科护理发生医院内部感染现象。一些护士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洗手制度执行,或者对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有效消毒,进而造成了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等。儿科护理要建立一个护理风险管理组。这个护理管理组主要由医生与护士组成,针对进入该院儿科治疗的患儿进行风险评估,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和将会发生的护理风险的原因以及防患措施,有效避免儿科护理风险。此外,还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急性病症统计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当患儿发生急性病症时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一是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二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三是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上报机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此外,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观察项目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统计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用药不当问题2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用药不当问题5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医院内部感染1例。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医院的儿科治疗不仅具有普通的临床护理风险,同时还具有其科室中所存在的特有风险,怎样有效提高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保障儿科患儿的生命健康,医生与护士应对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常见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认识和了解,针对儿科护理风险内容设计和实施风险管理。该院通过随机平均分组儿科收录患儿,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护理工作,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该院通过对儿科护理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应用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的患儿护理其风险发生率显著较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能力有着极大关系,儿科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增强对患儿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才能在儿科患儿护理的临床中及时发现儿科护理的临床潜在风险,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成功处理患儿护理隐患,有效降低患儿护理的风险发生率。儿科护理的风险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了对护士法律与责任意识教育。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同时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而成功保住了入院治疗患儿的生命安全,应大力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作者:叶训琴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上一篇:小议人工流产病患心理护理措施 下一篇:论儿科护理纠纷因素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