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7条

时间:2022-09-26 08:46:41

简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7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的社会,婚姻家庭也显现出其独有的特征,以往的婚姻家庭立法在审判实践中的指导性减弱,为了解决审判中面临的新情况,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势在必行。在强烈的呼声中,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历经三年的过程出台,对审判实践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该司法解释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明显的一点是过分强调物权忽略婚姻家庭特有的特征,许多规定与婚姻家庭立法精神相悖。在这里,笔者主要讨论新司法解释第7条关于不动产的规定。

【关键词】婚姻,不动产

一、引言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施行后,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婚姻法解释(一)、(二),为婚姻纠纷案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裁判依据。但是随着近年来婚姻纠纷案件的增多,现有立法越来越无法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新的立法规定亟需出台。因此《婚姻法解释(三)》在于2011年在万众期待中出台,对父母为子女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不动产的处理等问题作出了解释。其中第七条对父母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不动产所有权认定的规定引起社会巨大争议,因此笔者对该条规定进行简评。

二、《婚姻法解释(三)》第7条的立法规定

第7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有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解释:“我国当下社会,很多年轻人迫于高房价,结婚购房时需父母资助。如果房屋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按照父母的本意,应该认定为明确只向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如果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按照双方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立法者根据“社会常识”和自身经验,推断为人父母的内心“真实意图”,并将这种赠与己方子女的意图予以法律制度保障,是违背婚姻法的一贯立场和制度基础的。

三、第七条条文评析

因第七条分两款描述问题,为便于表述,此处亦分别阐述。

1、第一款的评析

(1)“赠与”对象存在逻辑错误

第一款从条文上看,是一方父母购买不动产,并将该不动产赠与己方子女的,该房屋为己方子女的个人财产。但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却并不符合法律的基本逻辑。事实上,基于“买受人”与“产权登记人”一致的原则,购房协议的签署是子女,即购房协议的权利和义务承担者,也是房屋产权登记后的房屋产权人。其房屋产权的取得来自于购房协议的履行而非父母的“赠与”。因此父母从未有过赠与子女房屋的行为。对于父母的出资,实际上是父母赠与的购房款而非房屋本身,购买房屋的是子女而非父母。

之所以出现“赠与”对象的认知错误,显然是立法者在制定条文结构时未能将“生活事实”转变为“法律语言”的缘故,这样的条文逻辑不仅显得立法有失“专业”,更是给司法实践直接带来困惑,如果认为父母赠与己方子女的对象是房屋,则父母、子女关于房屋的法律关系适用赠与合同法律关系,否则,房屋取得的约定和产权事宜就与父母无任何法律关系。

(2)直接与《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冲突。

按照对《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款的通常理解,只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才能视为夫妻一方个人财产。而第七条第一款却抛弃了“明确确定”的惯例,通过推理的方式,将未“明确确定”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视为”对己方子女的赠与,这实际上违背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的基本原则,这无疑是对婚姻关系根基的动摇。

2、第二款的评析

(1)违背物权公示原则。本条第二款规定按照出资额不同,同样是物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所有权的归属就不同实际是违背了物权公示原则。与物权法的规定不一致。

(2)第二款是针对婚前还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作明确说明。

a、如第二款适用于婚前,因父母的出资为对各自子女的赠与,各自子女受赠后共同购买了房屋。如房屋在婚姻登记后完成产权登记且房屋登记在一方名下的,此时将房屋认定为夫妻双方按份共有没有逻辑和法理依据,产权登记方与另一方实际是债权债务关系。如该房屋在婚姻登记前完成产权登记,将登记在一方名下房产认定为双方按份共有亦不具有合理性,且此时因双方并无婚姻关系,完全无法对抗第三人。此时根据法律关系的实质,也可参照借贷或赠与认定双方法律关系。

b、如第二款的规定适用于婚后,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物权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有财产原则上为共同共有,结合解释(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父母在子女婚后出资购房的,该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无论房屋登记在己方子女还是双方的名下,用该出资购买的房屋均为夫妻共同共有财产,而婚三第七条第二款将该原本为“共同共有”的财产变更为“按份共有,不具有合理性。

四、第七条修正建议

基于逻辑关系、法学理论和立法目的三者平衡考虑,应当对第七条进行修正,修正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明确父母赠与子女的是“出资”而非房屋,避免房屋产权纠纷法律关系认定错误,适用错误的法律规定。 2、明确第二款中产权登记完成时间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共有为共同共有。

参考文献:

[1]杜万华 程新文 吴晓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理解与适用》,《律师业务资料》2011年第9期。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高校媒体传播现状和对策 下一篇:新形态下重庆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