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神兵驭麒麟

时间:2022-09-26 08:14:05

在2007年8月举行的“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第一代空降战车再度亮相,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空降战车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标志着我国空降兵装备水平的跃升,也标志着我军空降作战能力的极大提高。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空降战车的发展和现状,我们特别专访了该车的总设计师,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副所长杜志岐先生。

记者:杜总,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问。在2005年进行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新型空降战车的首次亮相就吸引了中国乃至于世界的目光。这次走出国门,参加“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更是以精彩的表现赢得了满堂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空降战车的总设计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空降战车的发展历程?

杜总:中国最初提出研制空降战车的设想可以回溯副上个世纪70年代,1975年提出研制“超轻型坦克”的设想,1977年研制成首辆代号为WZl4l的原型车(详情参看本刊2007年第3期《飞向蓝灭的探索》一文――编者注),1978年底制成第二辆样车,这两辆车分别安装2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与2门105作战需要开发各种需要的任务模块与车辆平台迅速结合。

从综合性能来看,和BMD-2空降战车的机动、防护、火力性能相当。在总体布置方面各有特点,特别是我们采用的发动机是一种成熟的民用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都比较好。在车辆的体积和外形尺寸方面,都比BMD-2小、轻些,但车内空间比BMD-2大不少。

记者:空降战车不同于其他装甲车辆,它的空降过程非常神奇,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

杜总:空降战车的空降过程分为空降前准备、机场机动、装机,空投、落地、系留拆除、自检、启动等几个过程。空降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包括叠伞、准备气囊等。准备工作完成后,空降战车就可以根据作战需要从集结地向机场机动,此时降落伞和气囊基本上处于整装行军状态。到机场再将气囊装成空降状态,为门、窗和炮塔、炮口、观瞄没备等包覆蒙布,装机,系留是空降能够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伞兵从落地到离开着陆场的时间越短越好,根据使用要求和部队训练水平的不同,这一时间也有所不同。空降后成战斗队形离开着陆场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半个小时,以保证行动的突然性。对熟练操作者而言,空降兵到车齐备后,几分钟之内就能够启动车辆,转入行军或作战状态。

记者:空降战车着陆时,“舍利夫”空降系统的降落伞和气囊如何解脱?

杜总:“舍利夫”空降系统有4把主伞,另外还有牵引伞和引导伞等辅助用伞。伞降系统包括一个牵引钩自动解脱机构,在车辆着地时的某个瞬间。当降落伞的牵引钩上承受的拉力小于一定值的时候,牵引钩能够自动解脱,降落伞飞出,避免风速比较大的情况下发生降落伞把车拖走、拉翻的现象。同时,伞降系统中还设汁了十个防侧翻的锚。

“舍利夫”空降系统的缓冲气囊在空降时系留在车体底部,实际上是一组可以折叠,在空中能自然充气、迎风自然张开的口袋,口袋的开口在气囊金属底板上。气囊侧面设计有尼龙拉扣,当气囊内气体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将尼龙拉扣冲开而从侧面排出。空降过程中空降战车的悬挂系统是收起来的,并要保证能可靠锁定位置,避免在出飞机舱时产生拖挂。当空降落地以后,驾驶员调节战车的可调油气悬挂系统,将行动系统调到正常状态,自动将气囊的系留物撑开。此时,只要战车向前开动。气囊系统就会自动解脱,留在原地。乘员只需手动将门、窗和炮塔蒙布等其他系留物如伞架拆除。

这套伞降系统能够有效减小空降战车的着地冲击。当降落伞和气囊都起作用时,空降战车空降所受的着地冲击相当于将车从0.5-0.7米处直接丢下受到的冲击。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空降战车的着地冲击与坦克装甲车高速越障时所受的冲击差不多。只是考虑到极端工况,我们在设计时其安全系数要大得多。一般装甲车辆的行动系统和车体的抗过载能力设计为12g(g为重力加速度)以内,而空降战车则设计为20g以上。

记者:我国反坦克导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红箭”75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先进的“红箭”8、“红箭”9系列反坦克导弹,性能大大提升。我们的空降战车现装备的是“虹箭”73反坦克导弹,请问能否挟装更先进的反坦克导弹?

杜总:确实,近些年来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红箭”9系列反坦克导弹已经跻身世界先进反坦克导弹的行列。但由于宅降战车对空间和重量的限制,装“红箭”9的改动要人些,装“红箭”8不存在技术问题。

记者:这型空降战车装备部队已经一段时间,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您觉得这款战车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和改进?

杜总:空降战车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应该是我国空降兵装备正规化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空降战车除了要具有压制,反坦克、防空和精确打击等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自我保障能力。在空降战车系列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多用途和综合性,车辆的品种不宜过多,应做到一专多能,一车多用。目前。我国空降装备的发展,从使用要求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借鉴外军的一些成功经验,采用跨越武发展模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跨越他们走过的历程;从装备技术的角度来看,要受到主力运输机型和伞降系统的能力约束。

结合我国的大飞机战略和伞降系统的未来发展,我国的未来空降战车发展,有必要参考俄罗斯BMD-3,BMD-4第二代空降战车的发展思路。我们可以考虑将下一代窄降战车的吨位设定在9-13吨之间。战车的增重主要应该用于火力性能的提升,把60%-70%的增重应用到武器系统上,这样可以充分提升整车的作战效能。目前伊尔-76的运载能力达到40吨,单件空投最大重量20吨,即便未来空降战车重量达到13吨,仍可以进行单机3辆空投。

记者:看得出来,我国第一代空降战车在研制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俄罗斯空降战车的一些影响。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俄罗斯空降战车的发展情况?

杜总:在我看来,饿罗斯一共发展了两代空降战车,BMD-1/2同为第一代空降战车,BMD-3/4是其第二代战车。BMD-1/2战斗全重为8吨多一点,BMD-3/4战斗全重约14吨,二者的武器配备和作战效能相差很多。RMD-3/4战车的防护和机动性能虽没有明显提高,但打击能力却大大提升。目前俄罗斯已经将BMP-3步兵战车的武器系统移植到BMD-4空降战车上,有门主要用于杀伤软目标和摧毁工事的100毫米低膛压榴弹炮和1门30毫米机关炮,

另外车上还装有反坦克导弹,火力性能相当强人,在5千米距离上能进行反坦克作战和反敌冲击,能够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火力压制。共30毫米机关炮还具有一定的对空射击干扰能力。俄罗斯对空降兵部队赋予的作战任务相当艰巨:在应急防御作战中,要求1个空降师在正面宽20-30千米,纵深20-30千米的范围具有抵抗一个装甲师进攻的能力。

记者:我们知道,您还负责主持了其他多个型号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请问空降战车的研制与其他地面装甲车辆的研制有何不同?

杜总:从本质上讲,空降战车的研制与其他地面装甲车辆研制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设计指导思想、采用的具体结构和技术有所区别。从陆军装甲装备的型号研制来看,研究的关键是根据作战需求确定设计指导思想,要抓住主要矛盾,要分析好技术关键和技术难点。对空降战车而言,设计的关键是在保证车辆三大性能的前提下对车辆的尺寸和重量进行控制,以满足运载平台和伞降系统的限制条件。这型空降战车是我国陆军装甲装备中首次进行全面膜量控制的车辆,重量控制可以说是定在百克级上。采用了多项轻量化技术,是我国首次采用钛合金部件的装甲车辆,也是我国首次全面采用铝合金装甲的轻型装甲车辆。

记者: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专家,您在坦克装甲车辆科研领域颇有建树,当前我国装甲装备发展到了一个重要关头,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您认为我国未来陆军装甲装备发展的重点应在哪里?

杜总:关于我国装甲装备的发展设想,目前国内有一种明显倾向,希望跟着美国的FCS进行发展,紧跟着美国人的脚步,美国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绝对不能全盘美化。首先是明确我们的国防战略、各军兵种的定位和体系协同、搞清楚我们的家底,尤其是工业技术基础,包括作战价值观,“美国的”只能作为参考。如果一味的克隆美国未来战斗系统和作战体系,我们可能因为某一个环节跟不上,而形成“邯郸学步”的尴尬局面。而且,美军现有作战模式和装备发展状况是由美国的经济能力、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和装备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国上及周边攻防要求,坚持打相对的对称战争和接触战争,发展具备相当突击能力和抗打击能力的陆军装甲装备,也就是强调火力、生存和信息化能力。

另外,装备的使用是与人分不开的,我军义务兵的体制决定了我军兵员的技术能力与美军相比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对高技术下的未来作战可能带来致命的影响。

对于智能化、无人化陆军装备的研制探索,我认为应该立足于有人装备,无人化武器技术研究的目的主要应该是为有人装备的智能化服务。我们国家本身人口众多还是一个相对的战略优势,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还替代不了人。比如走四人坦克一三人坦克一双人坦克一单人坦克的研发道路。

记者: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请谈一下如何保障我军现有陆军装备的作战效能?

杜总: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部队建设并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和同步发展,欠帐较多。我军仍装备有大量二战以后的装甲装备,如59系列坦克等,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老装备,发挥老装备的新潜力,是陆军装备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不但要研制新装备,还必须考虑跨代问题和老装备的处理问题。我认为,要保证陆军装备的作战效能,一是要保证装备体系和装备水平时刻跟上世界陆军武器的发展,或者能时刻满足我军战略战术的需要。二是保证作战时一旦需要能够迅速利用国内的生产能力做产出大批量装备,尤其是要注重军民结合,就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和苏联一样。

除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外,我们要充分考虑装备的“可用性”和“工效性”这两大性能。可用性是指装备能够随时满足任务需要的性能。现代陆军在某种意义上是靠集群、靠数量取胜,非战斗性的装备减损对陆军的整体作战效能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可用性是,不亚于三大性能的一个战车性能。工效性是指装备和人结合的性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信息化能力和人机环工程。信息化能力包括C4I,即单车的作战如何得到整个战区乃至整个战场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操作,达成目标的能力。人机环工程能够保证乘员的工作状态,包括降低操作难度,提供适宜环境等。其核心是利用装备提高人员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我认为评价一种装备的优劣,应该综合考虑装备的火力性能、防护性能、机动性能、可用性和工效性这五大性能。

坦克的天敌已由陆上升到空中,能否缓解这个问题是坦克生命力强弱的一个关键。武装直升机与坦克的毁伤概率达到了1:30以上,坦克与直升机的作战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探讨的问题。装甲集群的感知能力、生存能力是对抗的基础,10千米射程的火力威慑是对抗的一个手段。我个人认为,在火力方面,对榴弹及其引信技术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在有效感知的情况下,榴弹可能是10千米处对直升机的一个有效威慑。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于中国空降战车的发展和现状有了全面了解。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还想请您给我们广大读者讲几句话!

杜总:《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作为一个纽带把广人坦克装甲车辆的爱好者们与我们科研人员联系在一起。通过杂志,读者了解了坦克知识,我们了解了一些爱好者的想法和创意。一般情况下,创新是很难从学科内部产生的。对于工程学可能更是这样。学科交叉是有效方式,外行也许会有革命性的点子,希望我们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为建设我国强大的国防做点什么。

上一篇:“赫伯特马戏团”的钢铁家什 下一篇:2007中国周边军情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