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居民消费观问题探析

时间:2022-09-26 08:13:59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居民消费观问题探析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由节俭消费观和适度消费观向奢靡消费观转变。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潜在资本,对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目前对于稀缺公共资源和紧俏商品的消费中,社会资本起着主导作用,这显然不利于消费公平和建立正确的消费导向。因此,社会资本对消费观的影响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 消费观 阶层

引言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中外经济思想史上存在三种消费观—节俭消费观、奢靡消费观和适度消费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是正在由节俭消费观和适度消费观向奢靡消费观转变。无论从近期来讲还是从长远来讲,这种转变既有悖于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也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民众消费观念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又有自身的知识、观念等内部因素。当前对于消费观的研究很多,大多集中于消费观的历史发展和不同群体消费观等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潜在资本,对经济影响越来越大,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目前对于稀缺公共资源和紧俏商品的消费中,社会资本起着主导作用,这显然不利于消费公平和建立正确的消费导向。因此,社会资本对消费观的影响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社会资本与消费观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理论也被广泛地用于解释各种经济问题。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对于社会资本,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理解。一般认为皮埃尔·布尔迪厄,詹姆斯·科尔曼、罗伯特·普特南三位学者创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体系以及分析框架结构。总的来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社会资源观。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它们可以创造价值,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增值,它体现为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个人关系。二是社会规范观。学者们认为社会规范主要包括规则、信任和制度。三是摄取能力观。即对社会资本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

本文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而这种社会资源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林南论述的那样:把个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的社会资源称为社会资本,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以上观点,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第一种是直接获取,第二种是间接获取。通过直接获取的社会资本包括:亲缘、血缘、地缘关系;而通过间接获取的社会资本则包括:制度、信任、规范、成员身份、社会网络、个人关系等。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取社会资本后,便可以利用它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二)社会资本与消费观的关系

社会资本对消费观的影响跟一个社会物质生产能力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当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情况下,人们由于收入有限,基本处于节俭消费的状态,因此对于紧缺商品,人们更愿意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丰富之后,人们的收入增加,基本处于适度消费阶段,因此人们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会逐步减弱;当生产力持续不断地高速发展时,由于商品的等级日益分化,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差别越来越大,因此不同的消费阶层在对同一种商品的消费上,对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呈现出复杂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中对社会资本的利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商品的极大丰富,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从以节俭消费为主转变为适度消费和奢侈消费为主,并且伴随着城市中新富阶层的兴起,奢侈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观的发展趋势。同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一)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本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改革之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对私营商业的限制,导致社会缺乏动力和活力,企业的生产长期与市场脱节,致使市场中的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再加上价格双轨制的实行使商品的价格在计划内和计划外有着巨大差别。人们对日常生活必须的商品不仅要凭票进行购买,并且对于消费商品的数量有严格限制,这就形成了人们节俭的消费观。与此同时,某些大宗商品和紧俏商品是凭票或现金都难以购买的,因此,人们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满足对某些商品的消费需求。

比如:对于电冰箱、电视机在当时看来非常难以买到的商品,人们会利用自己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来获取。亚力山德罗·波茨也强调:“通过社会资本,行为者能够直接获得经济资源(补充性贷款、投资窍门、保护性市场);他们能够通过与专家或者有知识的个人接触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即具体的文化资本),或者他们能够与授予有价值的信任状的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当时人们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本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城市中的居民大多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工作和交往,各种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发展严重滞后,社会信任的缺失使人们缺少了获取除亲缘、血缘、地缘关系之外的社会资本的途径。

人们之所以会动用自己有限的社会资本来满足消费需求,笔者认为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商品的短缺增加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已经告诉我们,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人们的购买欲望反而更加强烈,因此,当商品短缺时人们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满足消费需求;二是消费某种短缺商品可以代表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心理,迫使消费者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来满足消费需求。

(二)改革开放中期,人们在消费时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日益丰富,人们在市场上可以随时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同时,由于商品短缺所造成的恐慌心理消失。此时,人们也不必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获取所需商品,因此,在消费上,人们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减弱不是完全消失,这是由社会资本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这些特性包括:社会资本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的结果,个人只有进入某一个网络才能拥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随着它的使用而不断增加,一旦不使用它,马上就会枯竭;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因此,即便在消费中人们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减弱,但社会资本对消费的影响还将存在于消费的过程之中。

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从节俭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从而更多关注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消费更多的商品和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转向是因为:一是人们有限的收入与商品的充足供给产生了矛盾。商品的极大丰富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使人们不用像过去一样过分节俭,但同时收入的有限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人们还必须为防止一些突发事件而积攒一些资本,所以适度消费逐步成为大多数家庭消费的主流;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格双轨制的逐步退出,使人们不再依靠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来获取商品。相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机会来增加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获取更多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对当时的消费起不到太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些社会资本又将在人们的消费领域起到重大作用。

(三)改革开放后期,人们在消费时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呈现复杂化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开始分化为不同的消费阶层;同时,商品本身也出现了分化,商品的种类日益繁多,同样的商品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差距越来越大。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复杂。

1.高消费阶层在消费过程中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高消费阶层在这里主要是指,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在内的消费主要是以高档商品和奢侈品消费为主的消费人群。这部分人是整个社会消费时尚和潮流的领导者,大部分人拥有较高收入,也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本,但相反,这部分人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反而相对较低。这是因为:第一,这部分高消费阶层拥有较高收入,加上目前商品品种丰富,因此,不需要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收入来满足消费需求;第二,从消费心理来讲,这部分高消费阶层的消费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为主,而不大考虑商品的价格,所以也没有必要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本;第三,对于稀缺的公共资源的消费,例如,教育和医疗这样分布不均衡的公共资源,高消费阶层因为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较高收入,因此,可以享受到最优质的公共资源。比如这些高消费阶层的就医和子女的入学,各项政策规定对他们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或者凭借自己丰厚的收入来消费这些稀缺的公共资源。

2.中等消费阶层在消费过程中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较强。中等消费阶层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主要以适度消费为主的消费阶层。这部分人收入处于整个社会的中层,主要是白领阶层,他们的收入中除了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开销外,偶尔也会消费奢侈品。他们的收入有限,但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与高消费阶层不同,他们是对社会资本依赖程度最强的阶层,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收入的限制使他们在消费商品时希望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节约收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比如,中等消费阶层在购买商品房这种大宗商品时,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希望通过这些关系来获取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商品;第二,在对某些稀缺的公共资源的消费上,也会更强烈地依赖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比如,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又尽量少花钱,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人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低等消费阶层在消费过程中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低等消费阶层主要是指以节俭消费为主,以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主要消费目的的消费阶层,这部分人主要是广大的农业劳动者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包括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的收入处于整个社会阶层中的底层,因此消费也非常节俭,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社会资本,但相对于中等和高等消费阶层来说比较少。他们的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自己的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而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相对比较单一,这部分人在消费过程中一般不依赖自己的社会资本而独立消费。他们想要依赖社会资本进行消费的欲望很强烈,但由于这些社会资本并不能使他们在消费时节约资本,所以他们一般很少依赖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比如:在购买一般生活用品时,低消费阶层在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没有必要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获取商品;在消费一些稀缺的公共资源时,这些社会资本也很难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商品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使消费也逐渐分层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和对消费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对收入来讲,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可能收入越高;对消费来讲,人们消费越高或越低,对社会资本的依赖都比较小,而只有中等消费阶层才更加依赖社会资本。如果把收入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看做是“金字塔”型结构的话,那么消费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应该是“橄榄形”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这种结构和社会资本自身的弊端性结合在一起,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两个后果:

第一,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个人而言,会出现严重的消费不公平现象。消费不公平会使个人的起点不公平。人的基本能力的形成决定于消费,如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劳动技能,都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消费的过程就是人口、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人的能力直接决定于这个过程。消费差距的不断拉大,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能力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种能力差距,包括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差距,使社会成员一进入市场就处于不平等境地,处于不同起跑线上,势必带来收入、财产的不公平。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和从未受过教育的文盲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其在市场分配中的地位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不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是生产的直接动力,但扩大内需也好,拉动经济增长也好,不是鼓励人们无限制地消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消费的“度”,在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社会中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的消费阶层分化使相当一部分人不再把节俭和适度消费作为自己的消费导向,而是过分追求奢侈性消费。“对许多物品,我们根本没有使用它的要求。我们获得物品就是为了占有它们”(弗洛姆,1988)。在现代社会中,追求欲的消费主义已经占据了支配地位。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把物质消费看得高于一切,并在相互的消费攀比中追逐着一种无限的物质欲求。按照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说法,他们通过对消费的追求来实现自我,表达生活方式,确定身份、地位,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因此,这种状况无论对于整个社会还是个人来讲都是不利的。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路径抉择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想使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加低等或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资本用处不大,这样会让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加依赖社会资本,而是必须从制度上遏制社会资本滥用的情况,从而保障每个公民的消费公平。

(一)规范社会资本使用,降低社会资本的弊端

社会资本一旦被人们所拥有是不会主动消失的,尤其是依靠亲缘和血缘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会伴随人的一生。同时,不同消费阶层的社会资本是不具有共享性的,换句话说,社会资本是具有排异性的。正如波茨所认为的,社会资本具有排斥圈外人、对团体成员要求过多、限制人格自由以及用规范消除诱导四个消极后果。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消费阶层在消费过程中,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在消费过程中要通过规范经济秩序和相关法律建设,来减少利用社会资本而进行的消费。

(二)加强法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法制的不健全,难免会出现钻空子、走关系的情况,这和社会资本的滥用紧密相连。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进行消费,对政府而言,要约束政府权力的使用范围,限制其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渗透,发挥权力的正当作用;对企业而言,要在诚信的环境中开展经济活动,减少经营风险;对公民而言,公民的权利落到实处、得到保护,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得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制止由于社会资本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消费不公。

(三)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消费均等化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消费过程中是最容易被占有社会资本较多的消费阶层消费的资源。而前面也提到,这种公共资源的消费有可能决定着人们以后的工作和收入,所以公共资源的消费是所有消费中最重要的消费之一。比如: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方面的占有量要远远低于城市,所以从消费来看,农村的消费层次跟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所以,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特别关注的是社会的低层消费人群对公共资源的消费,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占有像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资源,从而平衡各阶层的资源占有量,最终实现消费公平。

(四)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导向

新消费观必须是立足于生存论基础上的“适度消费”。 当然,这种消费首先是节约,但节约并不等于仅仅能够维持简单的生存,即“活着”,而是要满足人们的健康生存所必要的一切消费。因此,这种满足需要的消费是必要的消费,而不是建立在人们心理追求之上的“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其次,要正确理解“适度消费”的“度”。这里的“度”要坚持两个价值选择:一是要以保证个人的健康生存为尺度,保障个人的基本健康生存需要是合理消费的“底线”,它规定了“节约消费”的最低限度;二是要以保证人类生命的延续,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尺度。既然“人类的生存利益”是指所有人类个体的共同利益,一般生物的个体行为总是要服从种族延续的利益,不能使种族延续就意味着种族的灭亡,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人类。因而,在消费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根本尺度,即保证“类”的可持续生存,这是人的生存问题的最高问题,也是人的终极关怀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璨,陈宏军.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7(4)

2.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刘尚希.消费公平、起点公平与社会公平[J].税务研究,2010(3)

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5.柴婷婷.生存论基础上的新消费观[J].理论月刊,2011(8)

作者简介:

尤靖雯(1982-),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武警工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

上一篇:论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对接 下一篇:复合机也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