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棋打造株洲教育升级版

时间:2022-09-26 08:13:43

三步棋打造株洲教育升级版

2013年,株洲教育喜事不断。先是在年初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上,株洲市教育局被评为2012年度市州教育行政工作综合评估考核优秀单位,株洲市率先实施的“教育阳光服务体系”被评为市州教育工作创新项目评估考核优秀单位;随后,株洲市教育局又被评为该市文明建设红旗单位。

我们看到,株洲教育正悄然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这得益于我们坚决实行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三年攻坚计划’。”局长钟燕充满自信地说。

何谓“三年攻坚”?简单地说,就是三年内完成小学扩容,初中创优,高中提质。

当初提出的时间节点已然来临,三年耕耘,收获几何?

为每一个孩子摆下一张漂亮的书桌

石峰区光明学校校长郑旺军和他的同事们这几年的底气越来越足。这一切源于学校的变化。

过去,光明学校一直面临“剪刀差”的尴尬。一方面,学校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交通便捷,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千方百计往里挤;另一方面,学校原来是厂矿子弟学校,多年来办学条件没有改善,原本规划到这里就读的学生想方设法往外走。

“三年攻坚计划”让学校面貌得到了改变。石峰区前前后后投入150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升级改造,三栋大楼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教育教学设施也实现了“鸟枪换炮”。原来学校只有24间教室,1100多名学生硬塞在一起,没有一间功能教室,想要开展特色教育根本无从谈起。现在,学校功能教室齐备,容纳量也大为增加,学位增加了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精气神足了,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我们现在正在向花园式、学习型、特色化学校迈进,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留下美好的记忆。”郑校长的语气里充满了自信。

在贺家土小学,我们感受到为扩容而展现出的“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和意志。学校位于株洲市纺织路,这里是芦淞区的心脏地带,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多,并且每年按5%的速度递增,学位压力很大。学校书记刘玟艳告诉记者,这两年学校周边又新增了7个楼盘,这些楼盘共有3000多住户,至少有1000名左右的孩子需要学位。这就需要未雨绸缪。周边厂矿子弟学校都已经合并过来了,“乾坤挪移”的空间没有了,班额又不能突破。怎么办?区里把目光投向了学校右侧临街的20多个门面。但要拆门面不是易事,那是租户们安身立命的依靠。好在租户们听说是为了给孩子们建教室,经过区政府以及教育、维稳、街道等相关部门多次协调沟通,大都给予了配合。“我们用诚意打动租户。”学校总务主任刘勇介绍道,“那段时期,黄健强校长每天都坐在办公室,等着租户前来聊天。”最后,所有租户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搬走了。其实,教育也做出了牺牲,要知道,20多个门面,租金每年有15万多元。“为了孩子,这点损失算不了什么。”刘玟艳指着工地说,“这块地有500多平方米,区里投资602万元,新建一栋五层的教学楼,能够增加12个班。”

如果说,光明学校和贺家土小学是“改造”模式,那么,栗雨小学就是“扩容”模式。

栗雨小学位于株洲市天元区栗雨工业园内。这是一所新建的学校,总投资达5000万元。走进学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1000多平方米的室内运动馆,320个座位的多媒体厅,开放式的阅览室、音乐室、计算机房,标准的250米塑胶运动场。先前,园区只有两所村小,教室简陋,设施陈旧,尤其是容量有限。随着园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两所村小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周围的银海小学、天台小学、泰山学校等学位也一片吃紧。“栗雨学校的新建,解决了园区内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弟的就读问题。学校的优质服务也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学校副校长周芳自豪地表示。更难得的是,学校还为园区发展预留了6个班级的学位空间。

事实上,株洲市基本做到了城市规划到哪里,教育就规划到哪里;城市建设到哪里,学校就建设到哪里。在市教育局,我们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攻坚计划实施三年里,株洲市为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共投入76384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8所,新增小学学位14320个,初中学位5000个。

“二枚腰”更加坚挺起来

与小学着力于扩容不同的是,株洲市初中攻坚的重点是创优。株洲市并不缺乏优质的初中学校,但更多地集中在民办,公办的优质学校相对薄弱。相对于小学和高中,初中的“二枚腰”似乎显得“软”了点,老百姓戏称为“铜头铁脚豆腐腰”。这虽不是株洲市的“专利”,但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教育管理者难以容忍。

“对教育满不满意,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钟燕局长的话十分形象。“只有增加公办的优质资源,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才能使教育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创优!创优!这成为三年攻坚初中学校的冲锋号。

石峰区枫叶中学就是株洲市初中学校创优工作的标本。

先看硬件的升级。这所学校原来也是一所厂矿子弟学校,因为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一直是师生们心中的痛。“三年攻坚计划”让校长倪太辉挺直了腰杆。他向记者自豪地盘点这几年学校的几个大手笔:科技馆,300万;塑胶跑道,300万;电子白板、教师手提电脑,60万;食堂,20万;绿化,20万……总计1100万。

再看软实力的提升。由于这几年学校根本不需要考虑“钱途”,领导班子全力以赴抓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于内涵发展,一心一意实施“人文智育、快乐德育和阳光体育”。特别是学校以科技创新为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校科技陈列室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学生小发明、小制作以及获奖证书、奖杯,记者怎么也难相信,这曾经是一所薄弱学校。

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原来学校招生得求人,有一次计划招400人,结果只招到了200人;去年学校还是计划招400人,结果有800人报名。

与枫叶中学一样,石峰区的田心中学也经历过“凤凰涅■”。“三年攻坚计划”实施后,区里给学校投入500多万元。校长左仲端用“两墙两厅”“五楼五廊”来概括学校硬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校着力于课堂建设。他们把英语作为突破口。为什么选择英语呢?左校长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学校背依南车电机,这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员工出国交流多,国外专家也多,英语学习氛围浓;家长对英语教学需求强烈;学校本身英语师资强,拥有像肖劲波、殷慧等叫得响的名师。“抓住了课堂,创优才有了根本。”左校长的话语可谓切中肯綮。

创优,不仅需要抓住特色,抓住课堂,更需要抓住教师这个主体。株洲市十九中的校长邓钢就是从这里着手的。

2006年,邓钢从六中来这所年轻的学校报到时,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教师来源复杂,分别来自5所学校,大多是执掌教鞭不久的年轻教师;学校办学条件很落后,当时的后操场还是一片黄泥地;学校周围雄踞着景弘、景炎两所优质民办学校,生存空间相当逼仄。“相对于办学条件落后和竞争压力,我认为最大的最应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邓钢回忆道,“学校的最大推力自然是教师。”时间印证了他的判断,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素质显著提升。好在学校行动在先,效应也得以体现。

抓教师队伍建设,十九中的套路很多。最典型的是他们有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俱乐部”。“在俱乐部里,年轻老师制订计划向老教师请教,形成‘师徒结对’。”2004年参加工作的赵玲老师在十九中刚成立时还只是一个刚工作两年的青年教师,“校内的这种结对成长方式帮助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赵玲告诉我们,教研培训是“一个课例,两次实践,三次研讨”,老师们集中在学科基地,针对某一课例集中研讨后由老师到班上去实践上课,老师们听完之后再点评,点评后再修改,换个班再上。“这种教研培训是很辛苦的,但是成长也很快。”赵玲现在已经是数学“成长俱乐部”的组长,在去年株洲市课程比武大赛中,她与自己指导的教师双双拿下了一等奖。

硬件设施提高了,教研水平上去了,年轻的十九中在2012年成为了株洲市第一所经过督导验收的创优学校。邓钢笑着告诉我们,现在他每年上半年手机都要关机很长一段时间——想找他进十九中的人实在太多了。

三年攻坚确实让初中挺直了腰杆。基础教育科科长王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过去,因为离长沙近,很多优质生源跑到长沙就读初中;现在,随着初中创优的开展,生源外流明显减少,甚至有回流现象。他笑着说:“创优为我们修筑了堤坝,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给高中学校插上腾飞的翅膀

株洲市高中学校曾经步履蹒跚。

“有一年全市仅一个学生考取北大,社会上各种议论的声音都有了。虽说不能以考取清华北大论教育质量,但是听到家长们的这些闲谈我们都抬不起头啊。”采访中,一位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在将高中收归市管前,株洲市的企业办高中面临着众多问题。市级不管,区级无力承担,在这种“两不管”的境地下,普通高中教育每况愈下,株洲老百姓对此颇有微词。

株洲市俨然沦为了教育资源的洼地,在优质生源的争夺中,多数家长们在权衡之后,决定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长沙、湘潭等地上学。“尖子生都外流出去了,那我们怎么办呀。”有的公办高中校长在教育局诉苦。

“高中教育非提质不可!”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调研,为教育把脉,高中“没有特色、装备落后”这两个最为薄弱的环节被列为重点攻克对象。“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和“实现装备现代化”成了高中提质的两个最具体的做法。

“三年攻坚计划”明确表示要让城区高中“实现装备现代化”,在湖南省率先装备“学科基地”。所谓学科基地是指包括音、体、美在内的13个高中学科,每一个学科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实验室,用做学科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拔尖人才培养。每个学科基地有一个主持人,主持人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学科团队,从而使学科基地成为推进学科建设的核心资源,成为引领全市高中学科发展的旗帜、标杆。

南方中学就是“三年攻坚计划”中最大的受益者——拥有全市13个学科基地中的5个。

很多人会好奇,这个学科基地怎么有近一半集中在南方中学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关于学科基地建在哪里,教育局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最后,钟燕拍板,学科基地建在哪里由一线教师决定。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自主申报创建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科基地,申报通过后,教育局组织中评会议。各个学校的申报团队和该学科的一线教师聚集一堂,由申报学校的学科团队陈述,然后接受一线教师的质询、答辩,老师们根据陈述和答辩情况投票。老师一人一票,投票结果当场公布,票数决定学科基地花落谁家。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申报—陈述—答辩—投票。2011年5月16日至25日,角逐10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13个学科皆“名花有主”。南方中学由于准备充分,一举拿下5个学科基地。

学科基地一建成就一举改变了城区高中装备落后的局面,甚至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科实验都选择在株洲市的高中学科基地进行。

2012年12月29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院院长彭贤锦教授一行就前往南方中学指导生物学科基地的后期开发建设、生物标本馆建设、组织培养技术联合开发以及学生创新合作培养等工作。彭贤锦对生物学科基地大加赞赏,认为它可以和很多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室相媲美。

学科基地既是所建学校的学科基地,也是全市高中教师和学生的学科基地。建好后,全市各个高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到基地学习。

最重要的是,学科基地实际上是全市各学科教师的研训基地,建成后就发挥了教师研训的作用。“有了学科基地,教师培训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这样的培训更具有实战效果。”在南方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刘正芳老师详细地介绍培训过程,培训前,学员自学,进行教学设计;培训中,实行同课异构,当场演绎;培训后,到所在学校跟踪效果。在培训中,每个学员都要在所有人面前展示自己,同时暴露自己的不足,而点评的环节又要求说真话,说实话,不搞相互表扬,不搞一团和气,因而许多学员坦言,“那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压力大,反弹更大,学员们都铆足了劲往上赶,几乎所有学员都找回了过去的教育激情。每次总结时,学员们都流泪了。“那场面与我们当初教育实习完全一样。”政治学科带头人雷伟华表示。

教研创新了,教师被带动了,学生受益了。

株洲十八中更是借助“三年攻坚计划”完成了自己的蝶变之路。十八中由原市五中、六一中学、铁路一中、四三中学4所学校的高中部整合而成。这种整合让很多家长非常不放心,学校也难以招收到优质的生源。几年下来,学校走入了发展的死胡同,生源质量不高——高考成绩不行——家长不信任——生源质量不高,找不到出路。校长李国柱后来发现,很多学生热爱美术,于是十八中走起了美术之路。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学校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三年攻坚计划”一出台,十八中就积极筹备,一举把美术学科基地拿到了手。陶艺、雕塑、油画、水彩……现在十八中的美术特色已经吸引了株洲绝大部分的美术特长生。学校美术教育特色已经成为株洲的一张名片,而十八中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2011年学校顺利成为全省首批普通高色教育实验学校,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用副校长李志华的话说,搞美术教育有三个方面的难处,即装备、普及和观念,“现在装备改善了,学生也可全员参与了,家长观念也逐步改变了——可以说,我们搬走了头上的‘三座大山’”。

“这13个学科基地已经成为了学科教学研讨基地、学科教学资源研究与集散基地、学科教育培训基地,深受一线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株洲市教科院院长吴刘光明既自豪又自信。

不仅仅是学科基地,2011年,株洲市新配和更新了9所高中学校理、化、生学科的仪器设备,新装备22间通用技术实验室。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新建文科综合实验室和理科综合实验室17间。2012年,更新9所学校的“班班通”终端366个,新配和更新了9所学校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仪器设备。教育局还计划在2013年更新9所学校的计算机共2466台,改造升级网络和校园广播系统。

按照株洲市教育局的设计初衷,促进普通高中的特色发展、多样发展才是目标所在。所以,学科基地建设只是解决了市直普通高中的装备问题。在攻坚计划中,“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这套组合拳中的第二招。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就是支持高中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环境,建设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三年攻坚计划”的愿景是打造4所全省一流的优质高中,培育1所国家级特色高中和1所省级特色高中。

美好的愿景没有落空。

2012年6月26日,株洲市八中“梦航”音乐会如期上演。大型歌舞《青春飞扬》、原生态舞蹈《赶山》、芭蕾舞选段《万泉河水》,以及钢琴、小提琴独奏……让观众如醉如痴。这个连续举办了四届的音乐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株洲有个“搞音乐舞蹈特别厉害”的学校。学校选送的舞蹈《花开时节》获第九届新加坡“世界‘金狮奖’音乐、舞蹈大赛”最高奖,2012年8月25日学校又应邀参加“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季音乐会”,《青春起跑线》的舞蹈惊艳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我们学校已经获批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学校”,校长曾湘漳告诉记者,八中在舞蹈特色教育方面的成绩已是有口皆碑,艺术考生高考上线率达90%,学校还拥有全省一流的中学生篮球队、桥牌队等。

株洲二中的科技特色也令人瞩目,科技小发明捷报频传,现在全校拥有科技发明成果400多项,在国际国内获奖130多项,16项发明成果获国家专利,11名学生列入《中国发明家辞典》,被国内外舆论界冠以“三湘名校”“小发明家的摇篮”等称号。

机器人、舞蹈、心理健康等7个特色项目落户不同的学校,市直普通高中都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发掘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直属高中“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市二中的创新教育、市四中的音乐、市八中的舞蹈、市十三中的影视文学等渐成品牌,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本文图片摄影/王亚)

上一篇:点燃教育的火把 下一篇:化学教学要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