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事理说明文

时间:2022-09-26 06:58:53

【概念阐释】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所呈现的某方面现象产生的原因、功能及原理、使用方法及构造特点,或者事物的演变过程等的文章,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

要判断一篇说明文是否是事理说明文,可速读全文后回想一下,如果文章介绍的是一个有形体、有特征、有作用、有意义的事物的话,就是事物说明文;反之,如果文章讲了一个抽象的道理,说明对象无具体形态,那么就是事理说明文了。

【鉴赏目标】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搞清它究竟阐释了一个怎样的事理。事理说明文不同于议论文,议论文重在写作者的主观看法,即作者的观点;而事理说明文重在阐述客观的事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也不同: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是什么”,即说明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而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为什么”,文章着重写说明对象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

二、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说明时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顺序组织材料,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使文章有严密的条理性。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阅读事理说明文,目的就是获取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对各种信息加以辨别,根据一定的要求对之进行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四、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考方法。感受作者整合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的筛选、排序,同时还应注意到作者缜密的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进行科学研究时执著的、理性的、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作者所关注的知识领域,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思考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典阅读】

在人类的感觉之外

方舟子

法布尔的《蝉》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删去了“蝉的音乐”部分。在这部分,法布尔介绍了他做的一个著名实验。一般人认为蝉发音是为了喊叫同伴,但法布尔认为这个意见是错误的。他借来两支土铳,在树下连开了两枪,声如霹雷。但是树上的蝉仍然继续歌唱,一点没有受到枪声的影响。于是法布尔认定:蝉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其实蝉并非聋子,它身上也长着类似于人类的耳鼓的膜可以感觉声波,只不过能探测的声波频率范围比较窄,大致在3000到15000赫兹之间,但是这已足够让它们很清楚地听到其同种发出的声响。人耳能感知的声波频率范围要比蝉宽得多,在20到20000赫兹之间。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以为其他动物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感官,因为蝉没有听到我们能听到的声响,就以为它必定是极聋的聋子。

人眼能够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大约在红光的770纳米到紫光的390纳米之间,因此我们把这个范围的光称为“可见光”,波长大于770纳米的红外线和低于390纳米的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到的。但是响尾蛇在夜间能够看到老鼠体温散发出来的红外线,蜜蜂则可以看到花瓣上的紫外线组成的图案,据此飞向花中心的花蜜和花粉。

人类的嗅觉更是乏善可陈。嗅觉最灵敏的人也只能最多分辨数千种味道,而狗能分辨出数百万种味道。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嗅觉都比人灵敏得多,它们仅凭气味就能分辨敌友、发现猎物。

还有许多动物具有在人类看来非常神奇的“第六感”。例如,从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到哺乳动物都能利用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外激素——相互联系。蛾用外激素寻找配偶,蚂蚁用外激素调节社会行为、标记食物线索,哺乳动物用外激素标记领地、发出警告以及寻找配偶。人类用以感觉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已经完全丧失或高度退化了,人类是否也能用外激素进行无意识的通讯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问题。

有的“第六感”对我们来说更是完全陌生的。许多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都能感觉地球的磁场,用它来导航。许多水生生物能够探测到其他动物体内散发出的电场,并进行电子战:鲨鱼能够通过探测猎物的电场进行捕食,有的鱼类则能自己发射电场,通过探测电场变化发觉捕食者。

有的人因此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各项感官都退化了。汇总各种动物之长比人类之短,显然是不合适的。动物感官的差异,是适应环境的进化产物。我们的祖先没有进化出某种感官,或者某种感官出现退化,根本原因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甚至要加以避免。例如,紫外线能对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造成损伤,会导致癌变。为了保护视网膜,人眼就不能去感觉阳光中的紫外线,紫外线在进入人眼时,大部分都被角膜中的黄色素吸收、过滤掉了。而对于寿命短暂的昆虫、鸟类,它们不必担心视网膜癌变的危险,就可以去感觉、利用紫外线。

当然,由于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大脑,感官也就相对不那么重要了。发达的大脑让我们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弥补感官的不足,而科学也让人类不能感觉的其他感官世界不再神秘,甚至可被利用了。

(选自《飞碟探索》2012年第1期)

文章以法布尔证明蝉是聋子的错误意见开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紧接着解释蝉听不到我们能听到的声音的原因。文章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人的视觉、听觉与其他动物的差异。层层铺垫之后,提出“第六感”,以具体的事例说明动物具有“第六感”,而人类已退化,并解释了原因。作者采用由现象到原因的逻辑说明顺序,一层层地把抽象的事理解释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时文速递】

人类可能“穿越”吗?(节选)

张唯诚

找到了“穿越”的捷径

从理论上说,时空旅行并非痴人说梦,因为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所谓未来是相对的。如果你以接近光的速度前进,经过一段时间后,地球上的时间会变得更长,相较与地球上的人来说,你便到了未来。不过要达到光速,需要很大的质量和能量,而根据相对论的观点,任何物质在真空中的速度都是无法超过光速的。

不过,时空穿越也可以寻找捷径,例如依靠一个“虫洞”。1913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虫洞理论。对于虫洞,现在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霍金的“多元宇宙”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虫洞可以连接其他宇宙,也可以连接通往过去或者未来的宇宙。当然,这只是个假说,我们目前无法验证它,但从理论上说,虫洞是有科学依据的。理论上的解释是,宇宙是一个三维空间,第四维是时间,而虫洞被认为是穿越第四维的通道,它是宇宙中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通道。你可以将宇宙设想成一张巨大的薄纸,如果你要从其中的一点运动到另一点,你可以在纸上沿一条直线前进,也可以将纸片折叠起来,使纸上遥远的两点近若比邻。假若你做到了这一点,你便找到了一个虫洞。

上一篇:第三讲 描写性散文 下一篇:第二节 状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