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土陶世家

时间:2022-09-26 06:51:45

喀什,一座阳光充沛活力四射的西域古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让这里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旅游胜地。在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一隅,坐落着一座悠久的千年老城―高台土陶人家(维吾尔语称“阔孜其亚贝希”),因曾遍布土陶作坊而得名。

土陶是喀什最古老的手工艺品之一。据资料记载,其历史之久远可追溯到汉朝,东汉名将班超远征西域时,就曾在喀什摆了个著名的迷魂阵退敌致胜,而当时的道具便是几千个大小各异的陶碗。

早在一千多年前,维吾尔先民便在距地面30余米的高台上落户安家。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与这里的土层富含粘性的“色格孜”有关。“色格孜”土质细腻,可塑强,适宜制作土陶,从而高台民居拉开了历经千年不衰的泥土传奇。

据说在土陶的鼎盛时期,仅30余米宽,不足800米长的高台民居之中,比肩接踵地聚集了近百家土陶作坊,这里烧制的土陶器其需求量之大,甚至吸引了来自中亚、西亚的商贾络绎不绝前来采购。

目前高台民居中还留有传承了四五百年的十余家土陶作坊,其制作工艺和工具,都仍保持着祖传的技法。敦实朴拙的土陶,散发出浓烈的民族风格,它们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深受海内外游客的喜爱。

沿着高台民居迷宫般的巷道逶迤而上,在一个普通的居民院落门口,“吐尔逊江・祖农第六代传统手工土陶”作坊的招牌兀立眼前,吐尔逊江・祖农笑容可掬地邀请游人进院参观。

院落不大,干净整洁;窑口甚小,产量不高;设施原始,烟熏雾绕―这便是笔者对这里土陶作坊的感受。但是这一切根本阻挡不住这里是“陶王”的美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祖农・阿西木领军的土陶世家,正是在这方高台上向世人演绎着喀什土陶的世代传奇。

伴着旅游业的兴盛,“祖农・阿西木五代传统手工土陶”作坊远近闻名。但今天,随着祖农・阿西木五代的离世,祖农土陶世家如今的掌门人传给了第六代传人吐尔逊江・祖农,他多年跟随父亲学徒,其制陶手艺已经炉火纯青,完全有能力肩负起传承这一重任。

然而事实上,高台土陶世家最出名的竟是祖农・阿西木的妻子依米丽哈・吾师,可惜她也在三年前过世了。让依米丽哈・吾师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在人生的暮年之际,一不小心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

依米丽哈・吾师15岁时嫁入土陶世家,她为祖农世家生养了12个儿女。初入祖农家的依米丽哈・吾师原本对土陶根本一窍不通,但心灵聪慧的她天天看着婆婆给土陶上色,耳闻目染地记住了上彩釉的每一个步骤和绘制手法。据说有一次家里接了一笔大订单,时间紧,任务急,而年迈的婆婆偏偏染上了风寒,卧床不起,公公和丈夫心急如焚,上不出釉就进不了窑。依米丽哈・吾师斗胆请缨上手试试,没想到手艺不输婆婆,接下来一干就是几十年。

2006年7月,祖农世家的传统手工土陶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米丽哈・吾师的土陶绘画作品《月亮珍珠帽》,获得当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回展的优秀奖。2007年,依米丽哈・吾师的另一尊土陶绘画作品《母亲》,再次获得新疆妇女手工艺品大赛一等奖。自此依米丽哈・吾师的名字不胫而走,中外媒体纷至沓来,凡是前往喀什的中外游客都会慕名去看望这位老妈妈。

母亲依米丽哈・吾师过世后,12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吐尔逊江・祖农接过了世传的制陶火种。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铁制品、搪瓷制品、塑料制品的冲击下,传统土陶制品的实用价值几乎丧失殆尽。近年来迫于无奈,位于高台民居的传统手工土陶作坊纷纷转行,而吐尔逊江・祖农却说,他要将传统的维吾尔风情延续下去,让民族文化不随流而湮灭。

艺术家大凡都有偏执的一面,吐尔逊江・祖农也不例外。他苦苦坚守的正是父辈不舍的那份使命,无论现实如何变幻,他都不折不扣地依照祖传的工艺,撑起这最后一片纯净的天空。

高台土陶的传统颜料采集于戈壁滩的彩色石块,经破碎碾磨后与铁锈以及植物油混合而成,色泽光彩夺目,材质天然合一。吐尔逊江・祖农至今坚守着这一繁琐的调色工序,他拒绝使用一切工业化的颜料。

看得出,吐尔逊江・祖农对本民族的传统土陶抱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说:“我们祖辈几代人赖以生存的土陶,确确实实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眼下只有花盆等少数工艺品还有些市场,整个市场销路正在日渐萎缩。但是土陶是我们陶艺人的命根子,我绝不忍心让它在我的手中断掉。”

吐尔逊江・祖农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相信随着喀什成为国家第六个经济特区,高台土陶一定会迎来它的第二个春天。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坚持着。

上一篇:所谓素质,不过是细节 下一篇:浅议教师如何进行类比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