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传记阅读的解题思路

时间:2022-09-26 06:36:25

例谈传记阅读的解题思路

自2007年广东高考卷设置选考题以来,共有7个实用类文本,其中2篇传记文,2篇科普文,3篇新闻。基于文体选择大致均衡的特点,2014年的备考,应该高度关注传记阅读。

一、传记阅读的两个主要考点:人物事迹和人物形象

传记作为一种纪实文体,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传主的生平事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阅读传记,就是要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高考试题的实用类文本,无论是否直接考查人物事迹或人物形象,二者都是理解文本、顺利答题的基础和重点。

【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第2小题: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第3小题: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4小题: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实用类文本《“飞虎将军”陈纳德》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故事。共有4道题目,第1小题是选择题,包含5个选项,每个选项都和陈纳德的事迹有关。第2小题考查梳理人物事迹的能力,要求以“出色的军事家”为标准,从全文筛选相关事迹作为答案。第3小题既考人物事迹梳理,也考人物形象分析,要求以“人格魅力”为对象,分条概述相关事迹,逐一概括性格特点。第4小题考查人物事迹,要求以“陈纳德与中国的关系”为标准,筛选并概括人物事迹。简而言之,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传记阅读题,全部是概括事迹、分析形象的题目。

二、传记阅读的两种答题方法:直接摘录和综合概括

和其他文本一样,传记阅读的简答题,答案表述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从文中摘录,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综合概括。梳理人物事迹的题目,如果所写事件简单具体,可以直接摘录;如果比较复杂,原文文字较多,就需要综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如果原文已有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可以直接摘录;如果没有,就需要综合概括。

【例2】(2009年广东卷)

第19题: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参考答案是:①“革命之壮行”(志士之狂):怒砸虎头牌(大闹学堂;撰写革命檄文);②“名士之狷”(名士之趣行;率性之真):拒佩校徽(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在中央大学的行为举止);③“学术严谨”:读书非常认真,绝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反复阅读书籍,但却绝不轻易写文章)。

上述参考答案,包含人物形象与人物事迹两方面内容。人物形象特点主要摘录自原文中的三个句子:“就群体而论,文人荒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他性情的根本”。(划线处即为答案)对人物事迹的概括,或利用原文词语,略作改造,或另起炉灶,完全用自已的话概述。前者如“怒砸虎头牌”,是依据原文“砸烂虎头牌”改造的,“大闹学堂”是依据“闯入学堂”“冲进学堂”改造的。后者如“撰写革命檄文”“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分别概述了第4段和第5段的内容,但字面上已经脱离了原文。

三、传记阅读的两种重要能力:审题能力和筛选能力

上面所举的2009年广东卷第19题,应该说难度不大,答案都在原文中,有的直接摘录,有的稍作概括即可。其实,这类题目在现代文阅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很多题目,都不是难易问题,而是粗细问题,粗心一点,注意不到,题目就难了;细心一点,注意到了,就容易了。解答传记阅读题,最容易被忽视,同时也是导致失分的根本原因的两个问题,就是审题和筛选。

先说审题。尽管阅读题的题干力求简明,但依然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以上题为例,“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就很值得推敲。“哪几方面”和“哪几件事”是有差异的,每一方面可以包含多件事情,所以题目要求“各举一例”,粗心的同学注意不到这种差异,只列举一件又一件具体事情,最多只能得2分。

准确全面的审题应该包含三个步骤:①分解题目要点;②确定筛选标准;③确定答案句式。

【例3】(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第2小题: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 分解题目要点:①“胸怀强国愿望”:答案要扣住“强国”来写;②“成为‘中国船王’”:要梳理有关卢作孚“成为‘中国船王’”的事,不是其他人,不是其他事;③“如何”:要具体答出他所做的事;④“一步步”:要按时间顺序罗列多件事情;⑤“6分”,按照经验,最少要写出两件事,也可以写3件事,最多写6件事。如何确认没有遗漏没有误加,也可以写4件或5件事。

2. 确定筛选标准:从卢作孚涉足航运到成为“中国船王”的所有文字。(集中在全文第一段,下段虽然写到“抗战运输”,但与卢作孚成为“中国船王”的过程无关)

3. 确定答案句式:首先,卢作孚……;其次,卢作孚……;最后,卢作孚……。至此,卢作孚终于成为“中国船王”。或: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这样,卢作孚一步步地成了“中国船王”。

上面的三个步骤,常常被忽略,但忽略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导致答案错误,或答案不全,或表述角度不当。筛选标准和答案句式之所以要在审题时确定下来,是为了防止盲目找答案,胡乱抄原文。

再说筛选。筛选似乎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其实不然。影响得分的,往往不是屠龙绝技,而正是雕虫小技。筛选标准明确了,相关句筛选准确了,答案句式正确了,就有望拿到满分。

仍以上题为例。依据上述“筛选标准”,可以筛选出如下相关句:

①1925年……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②公司成立之初,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③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

④到1945年,民生公司……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以上相关句,可视为答案素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空格长短和事先确定的句式进行简化,就很容易整理出完全符合要求的答案了。

上例是关于人物事迹的,下面的例子是有关人物形象的。

【例4】(2011年广东卷)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第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经过分解题目要点、确定筛选标准之后,可以明确要从④⑤⑥三段文字中找到梁宗岱从事“文学活动”的全部相关句,然后就可以进行筛选了。

先看第4段。这一段写的都是“辩论”,“辩论”算不算“文学活动”?一般说来,应该不算,但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要从第4段中筛选,而且梁宗岱辩论的也是文学问题,所以可以确认全段都是相关句。原文太长,要切分层次。第一层从“对于他”,到“也完全照样”为止,具体写他辩论的姿势、动作、语速、声音等情况。第二层切分到“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写“辩论的缘由”,都是因为文学问题。第三层到段尾,写辩论对手的感受――“筋疲力尽”。全段没有和梁宗岱的“性格特点”有关的词语,必须自行概括。第一层到第三层都可以概括为“富有激情”,“非常认真”,第三层还可以概括为“执着”、“争强好胜”。

再看第5段。全段都写梁宗岱对文学的态度,都是相关句。可以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写梁宗岱酷爱陶渊明等名家作品,二是写他朗读的样子。段中有一个词和“性格特点”有关,就是“狂热”,但这个词不能直接用来形容其“性格”,需要选择其他词语来表达类似意思,或者增加词语确切表述,例如“对文学有狂热的激情”。

最后看第6段。这一段写梁宗岱对翻译的态度和成就,也属于“文学活动”,所以全段都是相关句。段内有一个“傻气”和“性格特点”有关,但这个词也不能直接写进答案,可以根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概括为“严谨”、“执着”、“一丝不苟”等。

以上有关“性格特点”的概括文字,可以称为答案素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空格长短和事先确定的句式进行简化,就很容易整理出完全符合要求的答案了。

综上所述,筛选的要领是:①要全面,不要遗漏;②要分层,不要笼统;③要归类,不要混杂。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莞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神奇的动物眼 下一篇:“四桌”前移 零距离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