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潘宅东陈村陈氏宗祠略考

时间:2022-09-26 04:25:35

摘要:浦江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它历经沧桑,始终与陈氏后裔荣辱与共,兴衰相依。本文主要介绍陈氏宗祠形制及其建筑装饰。通过本文,力求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宝贵,同时希望人们更加重视、保护几近消失的璀璨乡土古建筑遗存。

关键词:宗祠:建筑形制:建筑装饰

一 历史沿革

浦江陈氏宗祠处于浙江省浦江县潘宅镇东陈村中。陈氏宗祠最早能够追溯到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丁未年(1727年)正式竣工。宗祠发展到现在已有270多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式营建功德祠、继绝祠,耗时26年。陈氏宗祠于1914年营造戏台,1915年正式竣工。自1956年之后就由陈氏族人看管。祠堂建筑群包括五间三进,房屋总量为22间,总面积444.43平方米。祠堂当前基本修复完成,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 宗祠形制及建筑装饰

宗祠为开展祭祀的地点。祭祀应当根据相关步骤开展,特别是宗祠主体部分,因具备相应的步骤。宗祠关键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为大门门屋,其次为拜殿,再次为寝室。陈氏宗祠规模并非特别高,在整体布局上大致能和南方宗祠建筑整体布置保持一致。陈氏宗祠面向南方,基本上是三进,均是五开间。宗祠门厅是五开间抬梁式建筑,做工精细,装饰内容多样,大梁表面有浮雕花纹,具备各种事物有机搭配进行展示的神话故事。雀替表面附有花鸟图案,象征吉祥、福寿。正门前面安放了抱鼓石,外观非常大气,具有古典风韵。大门表面画有门神,即使时间久远,不过神态却栩栩如生。正门两旁的石柱中刻有这样一副楹联:“九世同居已旌于北宋,一门相睦尚见乎东陈。”

在门厅之内,具备一天井,即是第一进。天井之内有一古韵犹存的戏台,似乎在诉说着陈年往事。此戏台从民国四年开始营造,戏台安排于门屋之后,和中厅遥遥相对,廊房成为观众席位。厢房和戏台及中厅都有联系。在看戏过程中,女观众通常安排在二楼廊房,男观众则安排在天井。戏台经过修整,大致维持了先前的风貌。戏台通常为小木作、木雕及彩画作的精品,其上方为拢音而多用藻井,藻井上装饰着各式花样图案。戏台是歇山顶,正脊施鷉吻,戗脊上施砖雕,檐口施沟头滴水,翼角通常都比较高,显得异常灵动。戏台为八角形,石柱为四根,其中包括了楹联一副:“事古人今今作古,情真貌假假如真”。表面雕饰工作为民间雕刻家周光洪所做。石柱先前具备一双牛腿,但是其中一只已丢失,十足的可惜。另一只牛腿做工精细,形象逼真。牛腿之上竟镂雕了三国人物60多个。

其次为第二进,第二进为中厅,仍然为五开间抬梁式建筑。中厅一般宏伟高大,在门前悬挂“敦睦堂”大匾。中厅石柱表面装饰着“孝友名家彝伦修叙,文章华国理学相传”、“陶正受封源开嫣汭,亭塘发迹族聚环溪”等对陈氏祖先业绩进行赞颂的楹联;古堂中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匾额总量达到22块。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梁上做工精致,为半浮雕人物及鸟兽图形,外观大气。中厅之内具备四根金柱,依次通过柏、梓、桐、椿不同树木进行制作,象征了“百子同春”,希望宗族不断传承。中厅横墙中主要为墨线画梁架的图案,展示了自己朴质的家风。第三进厢房为功法寺及佳绝寺,在之后进行修正。当前当成图书陈列室影映室,通常为内部开放。

三 结语

陈氏宗祠饱经沧桑,建筑形态为中国南方传统宗祠建筑。屋内牌匾林立,文化底蕴丰厚。建筑梁架、牛腿、雀替装饰雕刻精美,主要包括了将人物、动植物合理搭配展示的传统神话故事,还有通过仙鹤、鹿、麒麟等进行展示的吉祥图案,存在很高的欣赏价值。陈氏宗祠先前是进行祭祀的场所,作用由于社会不断进步得到了拓展,不但为宗族的代表,同时成为村民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图解词典》王其均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 三联书店出版社.

[3]《乡土瑰宝系列——宗祠》 陈志华 李秋香 三联书店

[4]敦睦堂里故事多 ——浦阳江沿江行人文历史采访系列报道(二十六).

上一篇:见证成长 第9期 下一篇:维度构象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