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9-26 04:17:51

试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 要: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是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因。而转变教育思想,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17-02

所谓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五大特征:一是创新意识。包括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二是创新精神。包括有强烈的动机;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很强的自信心,不怕挫折与失败,不轻言放弃;有较强的独立性。三是创新思维。包括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独创性,能突破思维定势;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不人云亦云、不以模仿复制为满足;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运用新方法、新思维解决问题。四是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五是知识要新、博、专。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能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21世纪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

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因主要有:

1.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渠道单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法死板

高等院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单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产生创新型人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

3.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教授认为,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两个现实问题无法回避:一是大学生经历了12年的“应试教育”,这本身就影响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二是大学老师自身接受的几乎是相同的教育,这批老师教这些学生,怎么能够教出学生的创造力呢。

4.考试制度的影响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评价学生,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评分标准精量化,造成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实践环节不强,资源分配不公,激励机制不健全,评价学生的制度片面等也是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

要创新,思想是先导。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如果我们不能转变教育思想中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那些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屈服于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思路。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2.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压抑的环境则扼杀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要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首先,高等院校必须有自主办学的权力,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促进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其次,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治学环境,在教学大纲的编制上,应允许教师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新;在授课方式上,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术氛围上,应鼓励教师树立良好的风气,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第三,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要优化教学时间配置,多给学生留下发展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在课堂讲授上,反对满堂灌的做法,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必须进行改革。要改变满堂灌,填鸭式,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科技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调整教学内容

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内容;删减一些难度过大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发明创造的课题,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等院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个性教育,就是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个性。个性教育的目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个性化教学,是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

6.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输出过程,由于现行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造成的教师因考施教,学生因考而学的严重局面,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改革考试制度,树立现代考试观,建立科学命题制,建立科学评分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和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技艺的准确与熟练为标准评价、选拔人才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敢闯、敢干,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加强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高等院校的教师要努力做到:第一,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学习过程;要重视实践活动,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第二,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就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创新理论方法,并能有意识地迁移到教学过程中去,具备新、博、专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第三,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要自信、喜欢挑战性的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等。第四,掌握灵活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有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性。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8.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种专长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认真抓好军训、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学生实践环节的力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抓好活动课的教学活动。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专业必然有不同的活动课程,它是根据专业需要某种技能、技巧而开设的,其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特长,提高整体素质,成为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高等院校只有深化内部改革,在改革中实现创新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大批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栋材.知识经济与高师创造性人才培养[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4).

[2]甘自恒.创造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高晖.论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J].镇江高专学报,2005(3).

[4]王子猷,程结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江西教育科研,2005(8).

上一篇:提高高校“两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实践课改革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