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课后习题 把握和落实语言积累点

时间:2022-09-26 03:34:21

深究课后习题 把握和落实语言积累点

编者按:部编语文教材新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场”栏目将选择新教材的某个主题,或者结构栏目的变化,用来自一线的教学实践思考展示如何用好新教材。

课后习题是教学的重要部分。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课后习题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应当如何认识、如何教学呢?

一、解析意图:聚焦习题的变化,知道为什么这样编

(一)训练点更明朗

部编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第一册多数是以认字、写字、朗读背诵为任务的僵化面貌。在落实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将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合理安置在相应的课文中――语文知识如扩词、数量词、偏正短语、认识常用标点等;语文能力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角色朗读,圈点勾画,提取文本关键信息,初步了解内容大意等;学习策略如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猜读字音,理解字义等;学习习惯如整理文具、书包等。这样的改变就是为了“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解决了多年以来一线教师不清楚哪一课该训练什么的困惑,明确了教学目标。

(二)层级序列更清晰

课后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体现出对某个知识点、能力点的层级要求。比如原教材的课后习题常提“朗读课文”,但具体应该在什么时间节点上达到何种程度并没有明示。部编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进,如第一篇课文《秋天》就明确要求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这实质上是对“准确朗读”的具体化。后面的要求逐步拔高,《雨点儿》一课要求读好停顿,这是关于“流利朗读”的具体化。再到读好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分角色朗读,这就是关于“有感情朗读”方面的具体要求。这样,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应该在哪篇课文中达到怎样的朗读水平。

(三)教学的操作性更强

《小小的船》将原来的写比喻句改为了照样子写修饰词,降低了说的难度,也便于孩子理解。《小书包》课后题中“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读一读,做一做,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整理书包”都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有利于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影子》将原来单纯的句子练习,改为更加灵活生动的说话练习,增加了图片,也提示了两种不同的句式。《乌鸦喝水》删减了背诵课文和用“渐渐”练习说话,增加了“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减轻了学生负担,强化了对能力方面的训练。

总之,课后习题的设计内容梯度设计更加合理,知识能力要求更加清晰,教学更加有章可循。

二、梳理归纳:课后习题中“语言积累”的类型

接下来以“语言积累”这个点具体来谈谈教学中如何去把握和落实。

(一)词语方面:积累词语,感受构词

《日月明》《青蛙写诗》课后的“读一读”是引导学生积累生字组成的常用词。《大小多少》课后以“读一读,记一记”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数量词。《小小的船》课后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和《项链》课后的“读一读,说一说,看谁说得多”,让学生在积累中感受到这样的构词方式。

(二)句子方面:积累基本句式,感受多样表达

《青蛙写诗》一课提出“认识逗号、句号”。《比尾巴》一课“照样子做问答游戏”,学习一问一答,感受问句与陈述句,将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转向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关注。《影子》一课通过“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引领学习运用“前后左右”方位词,并通过泡泡中提示的两种不同句式感受多样表达。另外,课文当中还有一些基本句式的积累。

(三)语段方面:积累有典范性表达特点的语段

《乌鸦喝水》要求“能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段。《四季》一课将自己喜欢的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明天要远足》一课“和同学说一说类似的心情”。《大还是小》一课“说一说自己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通过说一说的方式积累有典范性表达特点的语段。

三、教学建议:基于课后习题把握和落实语言积累点

(一)词语:借助语境初步渗透表达的妙处

“扩词”的积累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比如《青蛙写诗》中用“以”扩词,除了书本上的“以前、以后”,还要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曾在生活中哪个地方也用过它的,比如“我以为妈妈会带我去爬长城”,“老师说我们可以去春游了”等,在运用中积累效果会更好。

“数量词”的积累要强调规范性,如不能把“一头牛”说成“一匹牛”,为什么要说“一个苹果”“一颗枣”“一幅画”,这是汉语言规范性表达的问题,不能随心所欲。

偏正短语的积累不是要对学生讲解(“形容词+ 名词”或者是“形容词叠词+ 名词” )构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种表达的好处。尽管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课标第二学段正式提及的,但低年级也可以适当地在语境中渗透。

比如《小小的船》教学片断:

师:这只小船到底是什么呢?小耳朵认真听老师读,答案就藏在课文里面哟。

生:月儿。

师:范写“月儿”。(强调新笔画“横折钩”和“竖弯钩”,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运笔顺序及位置,生书空。)

师:为什么说月儿是小船呢?

生:它弯弯的样子像小船。

生:月儿的两端尖尖的,小船也是这样的。

师:“两端”也可以说成是“两头”,真会观察,你们还发现什么是弯弯的?

生:我妈妈的眉毛是弯弯的。

师:怎样的眉毛?

生:弯弯的眉毛。

生:(指着同桌一女孩)她有弯弯的睫毛。

生:我见过弯弯的香蕉。

师:对呀!这样就把事物的形状特点讲得更具体形象了,我仿佛就看到了一样。课文中还有像“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短语吗?

生:还有“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

我把词语教学归纳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要求学生把词语抄写积累下来,第二重境界是引导学生尝试着运用,第三重境界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用(能明白这样用的妙处)。这个片断的教学,让学生在语境中真切感受到这样的词写出了事物的颜色、大小、形态等,表达更具体了。

后面的《项链》一课,学生除了关注“金色的、快活的”外,还关注“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等词语,初步体会其在程度上的表达效果。既然学生能够借助语境初步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效果,印象自然就会深刻,运用会更合理,为第二学段“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做了很好的渗透。

(二)句子:夯基是基础,建立“句感”是关键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教学应该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句的概念,逐步形成句感,为阅读理解、表达运用做好铺垫。如何夯基、建立句感?须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从标点符号入手建立起对句子的初步概念,并体验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利用《青蛙写诗》一课的情境图初步认识句号、省略号,灵活利用其他课文认识问号、感叹号,初步建立起对句子的直观印象。此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朗读的指导,比如在《比尾巴》中对比感受陈述句与问句的语气,在《秋天》一课中体会“啊!秋天来了!”那种内心对秋天的喜爱、感叹的语气。

2.积累基本句式,夯实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比如《秋天》一课中的“……那么……,那么……”和“……一会儿……,一会儿……”;《影子》一课的“……就像……”和“……前边(后边、左边、右边)是……”以及“……在……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要让学生在朗读书中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表达,在表达中既丰富了句式积累,又实现“表达一句完整的话”的训练。

3.探寻句子的内在联系,深层次建立句感。利用《雨点儿》一课最后一自然段“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先让学生先数一数这段话有几句话,再找一找这段话描写了雨点儿给哪些地方带来了变化,分别说说有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这是雨点儿让两个地方发生了变化,所以写了两个句子。到后面的《项链》这课,又可以再次巩固。第一段“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 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可以让学生先圈一圈写了哪几种景物,再说说这些景物怎么样,从而明白这段话要分三句话来写的原因。

可见,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是带给学生句的印象。积累常用的句式,既是加深在语境中对句的体验,更促进学生借助句式进行完整表达。探寻句子的内在联系,更是从深层次帮助学生建立起句的意义概念,逐渐形成句感,为具体地表达一个意思打基础。

(三)语段:在模仿练说中实现对典范语段的积累

语段的教学不能单单停留在能数清楚有几个段落的水平,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一段话是能更充分、更具体地表达一个意思的,要抓住有典型性语段进行模仿练说。如《四季》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呢?也学着课文的样子说说吧。

生:西瓜圆圆,它对知了说,我是夏天。

师: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清凉的季节。

生:柳叶细细,她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

师:你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春天。

生:枫叶红红,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

师:哟!收获的季节真是让大家乐开了怀,连枫叶也笑红了脸。

生:雪人胖胖,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

师:有意思,好可爱的雪人。你们读读,课文为什么不像这样说呢?

生:因为课文说的是雪人很顽皮。

生:因为雪人顽皮,所以他就要挺肚子。

师:对呀,像书上这样说,冬天好像也跟着雪人一样动起来了,冬天更有趣了!

……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归根到底就是要能够合理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面的这个片断,正是学生借助文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夏、秋、冬四季独特的体验。

到了后面的《明天要远足》,尽管课后只提出了“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教学中还是要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表达。比如有学生这样说:“翻过来,哎――睡不着。那地方的山,真的像电视说的,那么高那么险吗?”还有的学生如此说:“翻过来,哎―― 睡不着。那地方的菜,真的像奶奶说的,那么美味可口吗?”同样,《大还是小》也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段落形式来表达。学生在模仿中练习,在语文实践中真正把这些言语形式内化为自己的积淀。

从课后习题的视角,一年级上册的课文语言积累点主要表现在词语、句子、语段三个方面,随着年段的升高,还有更多的语言积累点需要落实。这都需要老师们深入地探究课后习题,去发现它的具体变化,从变化中去深究其暗含的意图。我们的教学也应该适应这个变化,“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四问”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落实 下一篇:“互联网+阅读”助推中职生成长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