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以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时间:2022-09-26 03:34:10

省农科院:以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关键在发展生产,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要在四川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用现代科学理念建设新农村,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知识培训造就新型农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这是记者最近在省农科院采访时得到的深刻印象。

省农科院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强院为目标,着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成果推广,促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丰硕成果,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技术创新,硕果累累。2006年,省农科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门红。科研立项形势喜人,全院承担国家、部、省和横向课题475项,其中新上课题351项,主持部级课题46项;有28个品种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获得国家和省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院发表科研论文316篇,其中发表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的论文显著增加,出版专著、译著16部。在一系列科研领域取得新突破:探明了小麦慢条锈病抗性的遗传特点,标记了慢条锈性基因和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建的棉花枯萎病抗性诱导筛选方法,有效地保持和提高了棉花枯萎病抗性种质“52―128”和“57―681”的抗性水平。我国用其培育的抗枯萎病品种多达128个,占全国育成抗枯萎病品种的63%,有效控制了国内棉花枯萎病危害。建立了甘薯分子标记育种新体系,研制出甘薯高淀粉新材料。在国内首次将黄色茧基因导入家蚕,并大大提高了生丝质量。引进优良早熟和无核葡萄品种资源,创造性地获得无病毒葡萄新材料160余份,建立了省内第一个葡萄脱毒核心材料资源保存圃。

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香型不育系“花香1A”,用其配制的新组合“花香7号”已通过省(区)试,这是我省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培育成功的第一个杂交稻新组合。水稻“川香858”省(区)试平均亩产543.2公斤,是去年审定的增产最突出的水稻新品种。玉米“隆单8号”和“圣玉6号”区试平均亩产533.7公斤和530.5公斤,增产12.1%和10.6%,达到突破性品种标准。小麦“川麦43”的产量连续两年在国家区试(长江上游组)中名列第一。甘蓝型油菜“03杂―14”在国家区试中平均亩产159.7公斤,比对照增产11.7%。“川棉优2号”是我省第一个高强力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纤维品质达到特优级。

选育的辣椒新品种“川腾2号”熟性极早,耐热、耐旱,抗病能力与对照“湘研11号”相当,增产12.9%。培育的强健、优质、高产新蚕品种“川蚕22号”,万蚕产茧量较对照种提高7.4%。“蜀果1号”成为我省第一个果叶兼用桑品种。“天府茶1号”优质、早熟,天然兰花香味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模式创新,构建平台。优化集成了“工程分段集水补灌、生物农艺集水用水、农化保水节水、信息管理节水”的丘陵高效集水、用水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效果突出。研制的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在去年特大干旱之年取得了突出的抗旱增产效果,在资阳和全省引起了极大反响,本刊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省农科院在省内首次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土壤硝态氮临界值指标的概念,明确了潮土和黄壤的硝态氮临界值指标。深入研究了影响稻瘟病、条纹叶枯病、水稻螟虫等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并提出了防治新技术。

为了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省农科院发起组建了“四川农业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网络”,举办了“四川新农村建设与农技推广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了“专家+协会+农民”推广模式,在简阳等地试点并推广“专家大院”助农增收新模式,在彭州市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专家创业园”。启动实施了川东北贫困县科技致富工程,狠抓了对通江和仪陇的科技扶贫。

成果推广,助农增收。上世纪90年代,省农科院按生态区域类型布局,建立了三大农业科技示范片区,示范推广科技成果:以广汉、什邡为核心的川西平原现代农业优质高产示范区;以资阳、简阳为核心、以节水保土为主攻目标的川中丘陵“三高”农业示范区;以攀枝花、西昌为核心的以优质反季果、蔬、茶、桑为目标的立体农业示范区。2006年,省农科院进一步加强了与泸州、巴中、南充、广元、德阳、资阳和遂宁等市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加强了与成都市的科技合作,使院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向前跨了一大步。省农科院承担的成都市“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将新品种和新技术集成起来,在邛崃的仁寿村实施后,实现了粮食集中生产、企业盈利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该项目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要求有关部门和区(县)在2007年推广邛崃的“仁寿经验”。在彭州市实施的“优质高产水稻科技示范工程”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袁隆平院士现场考察以后赞叹:“不虚此行!”。经现场验收,示范的超级稻品种“川香优9838”亩产788公斤,创造了成都平原水稻高产新记录,彭州市的水稻亩产也由过去全市排名第6位上升到第2位。省农科院承担了22个中央、省财政科技扶贫项目的技术依托工作,结合实施川东北贫困县科技致富工程,重点抓了对通江和仪陇的科技扶贫,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2006年,科技成果继续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水稻以“川香优2号”、“Ⅱ优7号”等为主的品种推广1807万亩;玉米以“成单25”、“成单30”、“成单202”为主的品种推广1011万亩;小麦以“川麦107”、“川麦39”、“川麦42”为主的品种推广804万亩;油菜以“川油16”、“川油21”为主的品种推广350万亩;棉花以“川棉56”为主的品种推广60万亩。水稻旱育秧和抛秧、玉米半量覆盖、小麦免耕露播稻草覆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抗旱保水剂等农化产品在全省推广2157万亩。

目前,省农科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正以昂扬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为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再作贡献。他们说,我们要努力把省农科院办成攀登农业科技高峰的“创新的农科院”,办成助农增收、值得农民信赖的“农民的科学院”。

上一篇:迈向现代农业 下一篇:科技引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